玩酷网

#秋日生活打卡季#人生笔记:香蕉(上) 梁东方 看《平原枪声》作者李晓明的回忆录

#秋日生活打卡季#人生笔记:香蕉(上) 梁东方 看《平原枪声》作者李晓明的回忆录,其中写道,20世纪60年代,他从广州带了香蕉到了河南。这两个迥然不同的所在,都是作为南下干部的他工作过的地方。当时在河南,很多人都没有见过,更没有吃过香蕉,拿过来就直接咬着吃,根本不知道还需要剥皮。等明白怎么吃了,大家就笑。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因为交通不便,长途运输过程中很容易腐烂,香蕉在整个北方都是一种非常稀罕的水果,大多数人没有吃过甚至没有见过。 当然,在汉朝之前香蕉在南方也是没有的,一直到了《三言二拍》的明朝时代,小说里才出现了香蕉的记述。至于清朝,香蕉则成了贡品,《清宫御膳》中说慈禧每天早晨都要喝香蕉粥云云,既说明香蕉已经出现在了北方,也侧面证明香蕉当时还远非一般人可以享用之物。慈禧的吃香蕉固然是因为香蕉好吃,更因为香蕉稀罕,别人吃不到。吃到别人吃不到的东西,是慈禧这样的统治者显示自己不一般的一种本能方式。为了显示自己高高在上而显示自己高高在上,这样的统治者远离了对国家民族尤其是国民的爱,沉浸在自我的权力欲中,导致的后果不言自明。 香蕉这种一般人、一般情况下吃不到的特征,使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都被作为一种珍贵的礼物、一种真挚的爱的象征。送礼送一把香蕉,那是让送礼的人和受礼的人都记得久远的事。而将香蕉送给家人,送给孩子、送给爱人,则是亲人之间的爱意的最直接的物象传达、口腹享受的传达。看着没有怎么吃过香蕉甚至是完全没有见过香蕉的亲人,惊喜地端详和一小口一小口的吃香蕉的样子,看他们吃香蕉的时候笑眉笑眼的幸福模样,自己的内心洋溢起的温暖涟漪是最堪慰藉的。李晓明将香蕉带回河南,给同事朋友们吃的真挚情绪情感,于此完全可以想见。 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人很小的时候就见过也吃过香蕉了。感到很疑惑的是,在北方很便宜的香蕉,在南方居然是很贵的。无论是广州还是深圳,香蕉的价格都比北方城市里高几倍。 想起1988年从湛江到郑州,在火车站有人吆喝卖香蕉,两毛钱一斤,没有买,但是这个价格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后来极度拥挤没有立锥之地的火车车厢里煎熬的几十个小时里,这个吆喝卖香蕉的声音都一再响起。后来才明白,我错过了一次在香蕉产地吃香蕉的宝贵机会。 2002年我在桂林郊外看到卖香蕉的,意识到了这个机会又来了,所以买了带上火车。上了火车还没有吃香蕉,赫然发现找回来的20块钱是假币。这个吃惊的发现让我丧失对那次吃香蕉的任何记忆。 一直到2016年,我和妻子偶然在广州街头买了几个香蕉吃的时候才惊喜地发现,原来自然长熟的香蕉居然是如此绵软香甜,人们对香蕉的称颂是以这样的香蕉味基础和模板的。由此我们互相之间提及香蕉就会想起那次在广州吃过的香蕉,这成了我们共同品尝、一起抵达的一种妙境记忆。每次偶尔提及都会漾起一番回忆的甜蜜,是香蕉的甜蜜,也是两个人之间的甜蜜。连带着广州那条小街道在黄昏的燠热里一派风起的样子就会同时浮现在两人的脑海里,和那次住宿的长风大厦的记忆紧密联系到了一起。 在北方吃的香蕉都不是自己长熟的,都是放熟的甚至是在药水里泡熟的,在经过了千山万水的运输和各个环节的辗转到了消费者手里的时候,早已经没有了其在生长地自然成熟的味道。在北方吃很多南方水果都有这个问题,有一年我在深圳南山登山步道开始的地方,看见路边有老婆婆卖红色的火龙果,小小的,价格还不便宜。这个不便宜是我以其在北方往往是十元三个的售价来做对比的,但是剥开一个吃了一口,立刻就明白了这种红色汁液充沛的南方水果之所以赫赫有名的原因,我之前在北方所食,不过徒有其表而已。因为这是长熟的火龙果,不是生着摘下来做长途运输的商品火龙果。 在欧洲城市的郊外骑行的时候,看见那种长途跑步的人,简易上衣后背的小兜里往往会插着一根香蕉。那是他们长途跑步中间补充营养的最佳选择,香蕉的营养输送具有柔和易消化、不占太多胃部空间等等优点,很适合运动中的人。香蕉的这一特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在好吃之外还有营养高、易消化的独特优势,除了钙钾维生素等微量元素之外,碳水化合物的成分几乎占到了四分之一,特殊情况下是可以当饭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