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秋日生活打卡季#上海笔记:高桥东南边的森林路径和黄浦江边的工业化胡同 梁东方

#秋日生活打卡季#上海笔记:高桥东南边的森林路径和黄浦江边的工业化胡同 梁东方 从宽阔的马路到建筑密集的小街道,路边都是很难见到有什么森林的,哪怕是郊区,上海道路两侧的景象也基本上都是这样固定的景观。所以进入高桥东南方向上的森林中的道路以后,很是惊喜。 这些森林路径不是景点,就只是交通繁忙的道路现场。虽然说不上主干道,但是汽车、行人和自行车、电动车的交通量也是络绎不绝的。 高大的乔木和密集的灌木结合,没有人工种植的整齐划一和横平竖直,只有参差不齐的葳蕤与茂盛。有笔直且树冠巨大的香樟树、树干倾斜的大柳树,还有落了一地小黄花的栾树。细叶的竹子、宽叶的热带植被似的茂盛野草;偶尔有防火道通向森林中,可见道路几乎已经被植被的枝叶欺占了大部。顺着那样的路径走进去,一定会有披荆斩棘的感觉了吧。 这种森林景观和高桥临着外环的绿地的植被状态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那里已经经过充分的“人化”,所有的乔木灌木都是做了规划以后的布置,不像这样非经典的森林,一派原始的自然。在遮天蔽日的环境里有一条笔直的路,一条平坦的路,这就是原始的植被环境和现代的交通条件的最佳组合了。两者都能享受得到无疑是只有现代人才有的专利,可惜的是现代人不缺少笔直且平坦的路,缺少的是直接镶嵌在生活场景、交通场景里的森林。这也许就是我无意中走上这条森林中的路的时候的巨大惊喜的原因。 不知道为什么,地图上并没有把龙跃路这一段标成通常表示绿地植被集中地区的绿色,从地图上看还是普通的一条线,实际上则是树木葱茏的所在。路边的森林常有树冠向中间并拢过来的趋势,好像要形成绿色的胡同景观。有桥梁的地方可以站定了看河流来去的方向,偶有竹林边的垂钓者,好像只是静静地盯着水面完全不及于周围的森林河流盛景。本地人对这样森林河流的景观大概已经因为过于熟悉而变得无感,不像我这样来自北方干旱地区的人,在日常生活里见不到河流,更见不到森林。 这里的森林,看不出来这是储备用地还是已经规划而还没有做标准化建设的绿地,这样保持原始风貌的生长状态倒是与这样融入日常交通的格局很相般配。绿色不是一定要搬到公园里去集中观看的景色,就应该是这样点缀在交通现场、生活现场里的必然存在才好吧。 这被森林“淹没”着的道路最终通向的是村庄,是外环外硕果仅存的暂时还没有拆迁的村庄。也就是说不知道多少年以来,这些村庄的生活环境中,就一直是有这样的森林陪伴的。现在还这么美妙,真不能想象以前是多么美好的人居环境了。一时就对前辈的写作者很是不满,不满于他们总是用过于言简意赅的诗句来描述家乡的风景,而不做细节的铺陈。这让后人很难从书本里的只言片语中望见今天还有遗存的旧日天人合一的生活景象。 失去森林河流换来钢筋水泥是得不偿失的,是违背人性的盲目之路。少量的钢筋水泥和大量的森林河流才是未来有可能更好的社会里的理想之境。   这一天的骑车旅程,貌似有点平淡,无论如何也没有能抵达长江边自由地瞭望那条著名的大河即将入海的盛景,只能在江边不远处行经个别有原始植被景观意味的道路,虽然也是一种收获,但总觉着缺少点更壮丽的风景。 没有想到,高潮就出现在即将结束这一天的骑车旅程的时候,沿着黄浦江去往地图上看好了的轮渡码头,开始是大同路,后来变成江心沙路。那是一条经过船厂、码头到草镇渡口,再到对岸的临江渡口的路。 没有想到大同路直接就进了一个类似工厂大门的地方,意外地没有被门卫叫住,左右看看,原来是进出自由的。然后就进入了黄浦江右岸一系列的工厂和码头之间的长长的岸边通道,树荫之下管道密布,工业化的典型景观以一种非常夸张的形式布满了这个道路的一侧乃至上空。这条路本来是不能用胡同来形容的,但是因为两侧的树木高大,两侧的管道密集,压迫得这条本来不无宽大的路程了一条阴影里的胡同,成了一条穿行在自然的阴凉和人工的影子里的幽深胡同。 经过这条“胡同”的车辆大多都是载货的大卡车,行人则是穿着有油渍的工装的人。在这条沿江却不大能看见黄浦江的江边路上,骑得飞快也要二十分钟才能完全通过。出了大路那一端的大门,到了一个路边如果没有明确的轮渡标志就很难发现的小小的门口,这里就已经是轮渡的入口了,这个唯一可以让一般人抵达江边的通道很不起眼,太容易继续以刚才的速度一冲而过。 渡江的船好像专门在等着我,跑上去以后立刻就关闸门,启动了。浩大的江水之中,轮渡吃力地转过身,但见黄浦江两岸都是纵横的管道、巨大的油罐气罐和林立的吊车船舶,岸边完全被占满、没有任何缝隙的样子。 这个景象和刚才在岸上走钢铁管道密布的路的观感,是今天骑车旅程中除了森林中的路之外另外的一个使眼目瞪大的点。一个城市拥有这样宏大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观,就足以让人待得住了。 在黄浦江左岸已经进入到傍晚放学下班高峰的人流车流之中,新江湾城的河边蓊郁的森林和游野泳的人为这样司空见惯的城市景观增添了一点点本地原始的旧痕,便已经让人珍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