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六十四计》(简读本)——第十二计 打草惊蛇

●原书解语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译文:当敌情不明时,应当通过试探来探查真相,待情况明了后再采取行动。反复搜

●原书解语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译文:当敌情不明时,应当通过试探来探查真相,待情况明了后再采取行动。反复搜索,是发现隐藏敌人的关键手段。

●原书批语

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探其锋。兵书云:“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译文:敌人的主力尚未暴露,其阴谋隐藏得十分隐蔽,此时切不可轻举妄动,而应全面搜索,探明其锋芒所在。《孙子兵法》中提到:“军队行进时,前方若有险阻、芦苇丛生的洼地、草木茂盛的山林等地区,必须先派侦察兵反复搜索,因为这些地方可能藏有伏兵和奸细。”

●计谋精要

“打草惊蛇”一词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意为在行动时不慎惊动了隐藏的敌人,使其露出破绽。此计的核心在于,在敌情不明或可疑时,通过试探性的佯攻,诱使敌人暴露真实情况。在反复侦察、摸清敌情后,再果断采取行动,避免陷入敌人的陷阱或遭受突袭。

●用计锦囊

一、用计前后敌我态势的演变及其制胜机要

此计适用于我方占据绝对优势,敌弱我强、敌寡我众的情况。解语中提到敌我态势呈“复卦”之势,具体可参见表12-1。

由此可见,原书作者通过“复卦”及其变易“丰卦”中的阴阳协变——佯攻惊彼,有的放矢,诠释了“打草惊蛇”之计的实施过程。《易·复》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意思是:往返途中,七日可归,有所往则有所获。

二、计谋的深层含义

正面应用“打草惊蛇”有以下三种情况:

1.打草捕蛇:蛇潜伏在草中,但不知其具体位置,通过有意打草,惊蛇出草,然后将其围捕。

2.打草驱蛇:路过草丛时,担心被蛇咬,通过不停地打草,吓跑蛇,确保自己安全通过。

3.除草震蛇:通过铲除草丛,使毒蛇失去伏击的掩护,受到惊吓躲进洞里,不敢轻举妄动。

反面则需避免“打草惊蛇”:若蛇已多次伏击咬人且多次逃脱,好不容易锁定其潜伏之处,在未采取围捕行动之前,切不可事先打草发出声响,以免惊动蛇使其再次逃脱,导致围捕行动功亏一篑。

●经典战例

孔明打草驱蛇又捕蛇

曹操惊魂不定终失算

218年,刘备领兵十万围攻汉中。在定军山一役中,蜀将黄忠计斩曹军大将夏侯渊。曹操闻讯大怒,亲率大军抵达汉水,与刘备决战,誓为夏侯渊报仇。蜀军见曹军势大,便退守汉水之西,两军隔水对峙。

刘备与诸葛亮来到营前,观察汉水两岸的地势,谋划破敌之策。诸葛亮发现汉水上游有一带土山,可埋伏千余兵力。回到营中后,他令赵云领兵五百,携带鼓角,埋伏于土山之下。赵云的部队需在黄昏或半夜,听到本营中号炮响一次后,擂鼓吹角呐喊,但不可出战。诸葛亮自己则隐藏在高山上,观察敌军动静。

白天,曹军前来挑战,见蜀军既不出兵,也不射箭,叫喊一阵后便回营。到了深夜,诸葛亮观察到曹营灯火已灭,将士们刚刚歇息,便命营中放炮为号,令赵云的伏兵鼓角齐鸣,喊声震天。曹军惊慌失措,以为蜀军劫寨,急忙披挂出营迎敌。然而,出营后并未发现蜀军劫寨,只得回营安歇。待曹军士兵刚刚歇定,号炮又响,鼓角呐喊再次响起。一夜数次,曹军彻夜不得安宁。

一连三夜如此,曹操惊魂不定,寝食难安。部下对曹操说:“这是诸葛孔明的疑兵之计。”建议不要理睬。但曹操却说:“我岂不知这是孔明的诡计!但如果多次皆假,习以为常,却以假换真来劫营,我军不备,岂不要吃大亏!”无奈之下,曹操只得传令退兵三十里,寻找空阔之处安营扎寨。

诸葛亮施“打草驱蛇”之计逼退曹兵后,便乘势挥军渡过汉水。他传令背水扎营,将蜀军置于死地。这一举动又让曹操产生了新的疑惑,不知诸葛亮又将使出什么诡计。曹操深知诸葛亮若无胜券在握,绝不会走此险棋。诸葛亮正是看透了曹操的这种心理,才故意走此险棋来疑他、惊他。

曹操在惊疑中,为探蜀军虚实,下战书与刘备约定第二天决战。第二天,战斗刚开始,蜀军便佯装败退,往汉水边逃去,且将兵器马匹弃于道路两旁。曹操见此,急令鸣金收兵。手下疑惑地问曹操:“为何不乘胜追击,反而下令收兵?”曹操说:“看到蜀军背水扎寨,我原本就有怀疑;现在蜀军刚交战就败走,而且一路丢下许多兵器马匹,这更说明是孔明的诡计,必须火速退兵,以防上当。”

然而,正当曹军开始掉头后撤时,诸葛亮却举起了号旗,指挥蜀军返身向曹军冲杀过来。曹军猝不及防,溃败而逃,损失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