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日本书圣”的字,学到了真正的魏晋笔法,启功:水平胜过唐人! 放眼世界,只有中日两国在书法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诞生了不少宗师大家。而日本的“书道”,其实可以看作是我国书法的分支。 唐代以来,岛国“留学生”、使者来华,拜师学艺,返回时带走大量的真迹墨帖,所以,晋唐笔法也在日本扎根并世代传承下来。 启功《论书绝句》中写道:“羲献深醇旭素狂,流传遗法入扶桑。不徒古墨珍三笔,小野藤原并擅场。 ”他在自注中进一步解释:“日本嵯峨帝、橘逸势、释空海书,号为‘三笔’。藤原佐理、藤原行成、小野道风,号为‘三迹’。日本书道实传东晋六朝以来真谛,盖自墨迹熏习,不染刀痕蜡渍也。” 启老认为日本书法的一大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以墨迹为师,没有去学碑刻,所以用笔细节处更细腻考究,极为难得。 最后他得出结论“即与隋唐名家相较,亦多过矣。”“三笔三迹”之首是空海大师,他被誉为“日本书道之祖”“岛国书圣”,地位相当于我国的王羲之。 空海自幼仰慕中华文化,学习儒家典籍。他曾于唐贞元二十年(804年)到达中国,遍访名寺,并看到了邬彤、怀素、颜真卿、张旭等人的墨迹,还与白居易结为挚友。 806年回国时,他带着数千本佛经、书帖、诗集。精研过后,空海书艺突飞猛进。宋代日本使者再次来华时,还将空海书迹作为礼物进献宋太宗、宋真宗,得到了他们的喜爱。 时人点评:“窥得魏晋骨法,体兼二王妙道”。空海传世作品不多,以《风信帖》最为精彩,被岛国视作“国宝”。 此作是他与恩师最澄的通信手札,又名《弘法大师笔尺牍三通》,现藏于京都东寺。《风信帖》得名于开篇“风信云书”四字,包含《风信帖》《忽披帖》《忽惠帖》。 纵29厘米、横204厘米,共43行、350余字,字迹大小约3厘米。空海此作以王羲之笔法为基础,兼取张旭、孙过庭笔意。 用笔丰富多变。藏锋起笔,衄挫蓄力,笔笔中锋,点画秀润婀娜,姿态万千又不失骨力,遒转灵活而不虚飘。一搨直下、绞转连带颇得羲之神髓,用笔方圆兼备。 《风信帖》因字赋形,以纵取势,结字修长连绵、牵丝引带,自然变化,字与字呼应、俯仰密切,字迹大小错落,墨色浓淡枯润对比明显,险绝奇崛,无一字雷同。 这部作品学到了魏晋用笔的精髓,字字细腻精准,是我们学习晋人行书的“跳板”,值得细细临摹。 而今,我们将空海《风信帖》进行了超高清12色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非常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空海《风信帖》行书高清原大复制微喷毛笔书法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