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生活打卡季#上海笔记:朝阳路 梁东方 从川沙向东,向东北方向走,走到营房村,也就到了川杨河边。营房村,是解放战争时期发生过营房村战役的地方,这是一场硬仗,国民党部队放火烧了村子,解放军取得了最后胜利但牺牲三百四十多人。现在营房村边关于上述这场战役的红色介绍牌边安静的风景里,已经很难想象当年那样的景象了。其中关于被烧以后很多人不得不到川沙的人家中借住的情况,证明那时候村子的地理位置就是现在的地理位置,土地位置没有变,变了的只是一代代人的经历。 营房村北边就是川杨河,川杨河是一条笔直的河,笔直地通向长江。河边的徒步路径不足一米宽,就在岸边公路紧靠着河边的树木的位置上,地面有红色的塑胶铺成,进出口都有限制装置,除了步行,其他交通工具都无法进入。我在没有多少车辆的大路上骑车,一直向东,一直到了长江边。 到了长江边却是很难看见长江,只能在平均距离一公里左右的位置上和长江并行着向北走。走着走着,终于有了分叉的路,这就是朝阳路。 与看到这个很多城市都有的街道名字的一般联想不一样,朝阳路不是城市街道。朝阳路之所以叫朝阳路,是因为路过朝阳村。这是整个市域都纳入城市化管理之后,在街道名称上的一种体现。 这是一条斜着的路,斜着将过去距离最近的城区和这些村庄连接在一起。与自然经济状态的地理风貌不同的是,现在即使到了长江边也很难见到长江,长江边都被不遗余力地用围墙围了起来。有的是工厂码头,有的是自然保护区,有的是高尔夫球场。这一带都是过去的前哨地带,有民兵楼,有驻军,大院一个接着一个。 这样一来,这条通向长江的斜路在即将抵达长江边而还看不见长江的时候就戛然而止了。这条路没有了以前直接可以抵达江边的地理远景,只剩下倾斜着将一个个村庄连接起来的乡间旧貌。 合庆镇的前哨村、勤奋村、朝阳村,在朝阳路上从东南到西北的方向上依次展开。当年的营房战役实际上战场范围也包括现在朝阳路这一带的几乎所有村庄,现在自然是已经没有了痕迹。因为远离主城区,朝阳路两侧保持着农业社会的民居与田地状态,是骑行路径的好选择。 这条路不宽,经常会通过一座座隆起的桥,还会有村口一棵树,树下面种着庄稼的传统农业社会景观。如果正好还有一个老人踽踽独行在树下路上,就很有画面感。在相对于全国来说都是发展得比较好、比较富裕的上海地方,乡间的这种什么景观已经与传统的枯藤老树昏鸦的描绘有了重大区别,两层小楼的别墅式民居建筑背景里的一切都有了现代自然人居很令人向往的画面感。 全世界各个地区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理想其实都是类似于这样在最大可能的与自然融合情况下,保持自己在建筑上的现代化设施设备的享受。不仅没有温饱之虞,更有物质丰富之后的简约与回归。 在自然经济状态里形成的不笔直的、倾斜的小路,走起来还是有比宽宽的大马路更有美感。这样的路给了植被与道路充分融合的空间可能,路边的树冠相连,在小路上形成大伞;路边的藤蔓花朵伸展过来,好像要和正在经过的你形成一点点有趣的互动。时间沉淀,一片沉寂,是世事纷然却最终必然归于沉寂的那种沉寂。 村庄和村庄之间很多都已经互相连到了一起,也有中间还隔着稻田的,就很有农作时代的季节之美,绿油油的稻田和香喷喷的潮湿气息弥漫开来,让人不由自主的就会停下了遥望,遥望之余拍照、录像。 对于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旅行者各有自己的攻略,在有限的停留时间里都去哪里走走看看,应该是各个不同的。我选择郊区,选择骑行,选择随意走村庄之间的小路,不单纯为的就是从侧面来看,从既往的痕迹里往现在看,而真的就是要看这都市周围乡间的美。 城市郊区有城市的真相,市政投资面子工程不至,平均状态接近真实。有更多不被破坏的原始风貌,有更舒缓的节奏和更多驻足停留的空间,让人从容游览观望,自由行止。 亭子之外四面细雨,亭中凉风习习,突然抬起头来,一时不知身在何时何地。这种骑行漫游中的境界是别的任何旅行方式都无法达到的。尤其是出了川沙地铁,直接找到了一个锁头坏了的共享单车时候,因为可以随意骑向任何一个地方而不必考虑在不在服务区和超没超过两小时。等最后再骑到一个地铁站即可结束一天愉快的旅程。 在朝阳村的一处距离现在的合庆郊野公园已经很近了的稻田里,木栈道围着一座水泥墙上涂抹了现代迷彩装饰的碉堡。木栈道上一块块展板,介绍的是自古而今本地的战事和英烈。从抗击倭寇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本地都有大量烈士。如果不是现在用展板公之于众,就会因为只存在于史料之中而鲜有后人知道。这里面有为了掩护战友而牺牲的人,有经历极其坎坷而牺牲的时候不过是十七岁的孩子的英烈,有高呼口号在雨花台被处以极刑的壮士…… 在这看起来平静美好的长江边的上海正东之地的乡间,历史的烟云中一样有高昂的壮烈,有深深的痛楚,有如眼前的细雨一样的苍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