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拒绝人们喊他万岁!,他说,“封建专制已经推倒,还有人向我呼万岁,很不适当。” (信息来源:北方网2012.9.21孙中山不接受“万岁”) 孙中山的革命生涯始于1894年,那一年,他放下了医生的听诊器,拿起了革命的旗帜,创建兴中会,成为他迈出的第一步。 在香港,他召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革命志士,共同立下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这个誓言,成为了他们日后奋斗的指引。 随后,孙中山开始了一系列的革命行动,1895年的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却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1900年的惠州起义,更是让清政府感受到了革命力量的威胁。 这些早期的革命活动,虽然屡屡受挫,但却锻炼了孙中山的革命意志,也为日后的辛亥革命积累了宝贵经验。 1905年,孙中山的革命事业迎来了一个重要转折,在日本东京,他创建了中国同盟会,这个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同盟会确立了"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即民族、民权、民生,这三个简单的词语,包含了孙中山对中国未来的全面构想,他希望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并让每个人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在革命的道路上,孙中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念——"知难行易",这个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孙中山认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方法,再难的事情也能做到。 这种乐观主义精神,激励了无数革命志士在艰难困苦中坚持前行,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孙中山才能在多次失败后依然坚持革命,最终迎来辛亥革命的胜利。 1912年,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然而,在这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上,他展现出的却是一位平民领袖的风范。 他坚决反对人们称呼他"万岁",认为这是帝王的称谓,与革命精神格格不入,有一次,当他听到街上有人高呼"大总统万岁"时,立即回到府邸,严肃地告诉秘书人员:"封建专制已经推倒,还有人向我呼万岁,很不适当,"他甚至要求,如果收到带有"恭祝大总统万寿无疆"等字句的电文,就要将原件退回。 孙中山对待民众的态度,更是体现了他的平等、谦逊精神,有一次,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千里迢迢来到南京,只为一睹孙中山的风采。 当老人想要下跪行礼时,孙中山连忙上前扶起他,温和地说:"我们现在是共和国家,人人平等,不需要行此大礼,"这种平等待人的态度,不仅赢得了民众的爱戴,也树立了一个新型国家领导人的形象。 孙中山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更是令人动容,有一次,他乘轿出行,发现抬轿的一位轿夫已年过六旬,他立即下轿,坚持步行,让老轿夫休息。 另一次,在游览桂林七星岩时,他允许一群衣衫褴褛的贫困儿童为他带路,并给予丰厚的赏钱,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充分体现了孙中山的人文关怀。 即使在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孙中山依然坚持以平民身份自居。 1912年4月,他乘船去福建考察时,看到欢迎队伍中有"孙大总统万岁"的标语,立即表示不满,他坚持要求将标语改为"欢迎孙中山先生",否则就不上岸。 在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有一个人一直默默支持着他,那就是他的妻子宋庆龄。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结婚。 这段婚姻不仅是个人感情的结合,更是革命事业的结合,宋庆龄成为了孙中山最得力的助手,在革命事业中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她不仅协助孙中山处理日常事务,还多次代表孙中山出席重要场合,成为了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参与者。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他的逝世,让全国人民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国民党决定为他举行隆重的国葬,全国各地自发举行追悼活动,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从北京到广州,从上海到香港,无数民众自发走上街头,向这位为中国革命奋斗终生的伟人致以最后的敬意。 孙中山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他从一个普通的医生,成长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从一个坚定的反清志士,成长为一个民主共和的践行者,他的革命精神,他的平等理念,他的人文关怀,都深深地影响了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