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国民党上将孙震带着五百两黄金飞逃台湾,临走时将部队指挥权交给了侄子孙元良。孙元良召见手下开会,叫嚣说:“打,必须打下去。” 由于当时迫于解放军的压力,国民党早已经溃不成军。就连老蒋也已逃至台湾。而孙震是当时川鄂边区的绥靖主任。 面对雄赳赳的解放军,孙震表面上毫不紧张,但其实心里已经在想逃跑的计划了。 孙震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四处打听机票的事情,因为他发现先前剩余的机票早已售空。 后来,他打听到自己的好友川军将领杨森,有一架飞机,并且飞机的余票还有很多,于是便向他求情。 随后,他又找到了顾祝同,拿到了他掌控的国防部3000两黄金。 在走之前,孙震将自己的心腹孙元良叫了过去交代事务,便将全部实权交给了他,不惜冷落与自己长期合作的董宋珩。 最后,孙震带着他的家人,还有他的妻子,一起飞到了台湾。 孙震一去,外甥孙元良就露出了狼子野心…… 孙震离开后,虽说董宋珩是名义上的主任,但实权还是在孙元良手上,他将六十师全部划入十六兵团,一个人独掌兵权,并且架空了董宋珩。 但董宋珩并不是软柿子那么好捏,他与第六兵团副司令员曾甦元关系非常好,所以41、47军团实际只听从他的命令。 41军军长张宣武还曾拉着47军军长一起,背着孙元良去找曾甦元,背地里说孙元良的坏话。 孙元良是四川人,不过他的老家是浙江.他是黄埔军校的学生,也是蒋介石最早的学生之一。 这也让他变得更加嚣张,平时对其他部长都是不屑一顾,态度极为恶劣。 由于孙元良的自大和嚣张跋扈,很快便引起兵团中的一部分部下不满。 “兵败如山倒”,原本蒋介石的部队已经支离破碎,他们便更不想再去当国民党的炮灰,很多将士们都有了起义的念头。 曾甦元找到董宋珩,和他秘密协商起义的事。与此同时,机智的董宋珩私下联络了解放军,与其代表达成了共识。 此时,还孙元良还被傻傻地蒙在鼓里。12月19号,他接到胡宗南的命令,准备进军成都。于是他马上召开会议,号令全军向成都进发。 就在此时,一个人提出了质疑。“现在兵团的各部还很分散,干脆先去广汉调整,之后再从中商榷”曾甦元说道。 顿时,孙元良脸都气红了,他怒斥道“难道你要违抗命令吗?还是说要投降,打!给我打下去,绝不能投降!” 话音刚落,会议上众人议论纷纷,都对孙元良的决定非常不满,孙元良虽然面露不悦,但他也知道不能引起众怒,也没继续说什么,场面一度尴尬。 最后会议采取了折中的方式,先去什邡,见机行事。孙元良无奈只能答应下来。 会后,大家私下商议,认为现在起义最大的障碍就是孙元良,但又不舍得对他动武,于是决定不听从他的指挥。 次日,孙元良带领的六十师刚来到什邡。他便收到了董宋珩的起义信,内容大致是看在往日的旧情上,孙元良只要速速退兵就绝不为难他。 自知不敌的孙元良只好带着六十师狼狈而逃。 成了“光杆司令”的孙元良看形势不妙,只好和司机落荒而逃,最终逃亡成都。 在躲过董宋珩率领的起义大军后,几经辗转,最终在1950年1月份,逃回台湾,回到了老蒋的身边。 虽然孙元良因善于逃跑,被人们戏称为“飞将军”。但其参加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抗日战役,也是一名民族英雄,并且也因此被称为“白马将军”。 1932年,淞沪会战爆发,日寇以保护上海侨民为借口,妄图侵占上海。当时时任旅长的孙元良接到命令,领兵在南翔集合,待命出击。 战役一经打响,我方军队伤亡惨重,孙元良奉命增援庙行,经过激烈的斗争,成功将日军击退,取得开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在这之后,孙元良又带兵追击逃亡的日寇,为我军的撤退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战役结束后,孙元良名声大噪,被授予抗日勋章,并且升至副师长,第二年又升为中将师长。此后他又参与了许多艰难的抗日战争。 2007年,他在台北去世后,其家属依照孙元良生前遗愿,将在未来适当时机将其迁葬南京。同时南京许多百姓发声他们非常敬仰这位身骑白马奋勇抗日的将军! (信息来源:中国知网 2007-6 《“白马将军”孙元良》)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