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医生劝他躺下休息,但他却坚定地拒绝:“不行,一躺下就起不来了,国家还需要我。” 谁会想到,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竟是中国核武器研发中的关键人物。直到他的视频曝光,99%的中国人可能都不认识他。究竟是谁守护着中国的核盾?
2012年,已经74岁高龄的林俊德住进了医院。被确诊为胆管癌的他,病情已经无法逆转,医生劝他躺下休息。林俊德摇了摇头,轻声却坚定地说:“不行,一躺下就起不来了,国家还需要我!”。
这是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刻,尽管病痛折磨,他依然心系自己的工作。他的家人、同事劝他安心休息,而林俊德依旧倔强地坐在病床前,坚持整理着科研资料。他的目光中透着与常人不同的坚毅,那是一位国之栋梁在最后一刻依然坚守信念的表情。
直到最后的十小时,林俊德的生命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但他还是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拒绝躺下。他的这段经历感动了无数人。就在他去世后,解密的视频流出,这位曾隐姓埋名的科学家终于走入了大众的视野,也让人们深刻意识到他对国家安全的无私奉献。
林俊德的人生,注定与中国的核事业紧密相连。他出生在福建省永泰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年少时的他或许并未想到,自己会成为中国核武器力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他从小就勤奋好学,立志报国。考入浙江大学后,他凭借着天资与努力,在物理和工程领域展现出了卓越的天赋。
1960年代,当时的中国刚刚成功研发了原子弹和氢弹,但接下来的一步——如何安全高效地进行核试验测量,却成了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难题。
林俊德,这位爆炸力学的专家,义无反顾地挑起了这副重担。他带领团队在大漠中进行数十次高风险的试验,冒着辐射、爆炸的危险,每次都尽量靠近核爆现场,获取第一手数据。
1967年6月17日,中国的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震撼了世界。而林俊德和他的团队,为确保这次试验的成功,曾在零下60摄氏度的严酷环境下坚守多日。
为了创造合适的低温条件,他们爬上3000米的山峰,在冰天雪地中坚持了一宿,而林俊德带领的团队的测量数据为中国核武器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林俊德深知,国家的安全和核力量息息相关。为了确保中国在核武器领域的自主权,他和团队不断研究核爆炸力学,从大气层核爆到地下核试验,林俊德每一次都站在挑战的最前线。
到了1969年,中国准备进行首次地下核试验。这项任务比以往的空中核爆要复杂得多。林俊德带领他的团队几乎从零开始,探索如何在地下精确测量爆炸的冲击波和破坏力。
天山之麓、大漠深处,成为了他们的实验场。他们在寒冷的沙漠中一呆就是几个月,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智慧,成功开发了十余种地下核试验测量系统。
在多次地下核试验中,林俊德不仅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还确保了每次试验的安全性。他从不懈怠,每一项试验数据他都亲自审核,确保万无一失。
正是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的地下核试验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广泛关注和尊重。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林俊德用科技为国家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核盾。
1996年7月29日,中国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这场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研发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就在当晚,林俊德激动地对同事们说:“这是我们国家进行的一个伟大的事业,自己有幸在一辈子中为这个工作做点自己微薄的贡献。”。
中国随后宣布,从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暂停核试验。对于林俊德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试验的结束,更是他32年科研生涯的一个总结。
从1964年到1996年,他参与了所有45次核试验,为中国核力量的壮大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纵观林俊德的一生,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无论是年轻时在大漠中爬山取数据,还是晚年带领学生进行科研,他从未向任何困难低头。他曾笑称:“自己的工作跟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想到这些就特别激动,要好好干。”
即使在74岁时,他因拍摄实验现场过于专注而摔倒在地,膝盖和脸部都受伤,他仍笑着拍拍灰尘,继续工作。这种拼劲和执着,让人无不为之动容。
林俊德一生都在核试验前线拼搏。他不怕苦,不怕累,更不畏惧死亡。曾经有人问他:“你这么拼命,为什么不多休息一下?”他只是淡淡地回答:“我的命已经和国家绑在一起了,休息的事以后再说。”
在视频中,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眼神中满是满足与欣慰。他说:“我一辈子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
这段视频让无数中国人泪目。原来,这位默默无闻的科学家,用他的一生为国家铸造了一道坚实的核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