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众所周知,周总理没有子女,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有一个泰国“女儿”,还有一个泰国“孙

众所周知,周总理没有子女,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有一个泰国“女儿”,还有一个泰国“孙子”,名叫常念周,出身泰国豪门。

提到周恩来总理,大家最熟悉的是他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外交家,在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中留下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鲜为人知的是,周总理在国际关系中也有一段温情脉脉的“家庭”故事。这段故事并不是发生在中国,而是跨越了国界,延伸到了东南亚的泰国。

这位没有亲生子女的伟人,却在20世纪50年代认下了一位“泰国女儿”和一位“泰国孙子”,这段动人的“亲情”与中泰两国的友谊交织在一起,成为了中泰外交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篇章。

主角便是桑·帕他诺泰的儿女:常媛和她的哥哥弯威·帕他诺泰。他们原本是泰国豪门之后,因为特殊的历史机遇,与周总理结下了深厚的情缘。而常媛的儿子常念周,更是将这份情谊延续到了下一代。

1956年8月,弯威和常媛兄妹作为泰国政府的代表,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当时的中泰两国关系紧张,尚未正式建交。桑·帕他诺泰是泰国总理披汶·颂堪的首席顾问,在中泰关系面临困境之时,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送自己的儿女到中国学习,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加深两国的相互了解。

周恩来总理对这对兄妹的到来非常重视。他亲自接待了他们,并且嘱咐相关部门为他们安排了在北京的生活和学习。常媛只有8岁,弯威12岁,正是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年纪,离开了熟悉的故土来到陌生的中国,难免有些不适应。

常媛曾回忆说,刚到北京的日子很难熬。北京的气候和饮食与泰国大相径庭,她常常向哥哥抱怨:“这里的饭菜不如我们家乡的好吃,我想回家!”。

这位天真无邪的小女孩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孤独和思乡的痛苦,时不时还会捉弄教她中文的老师,甚至调皮地破坏房间里的物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恩来总理对这对泰国兄妹伸出了温暖的双手。他并没有因为孩子的调皮而疏远他们,反而像一位慈父般关怀着他们的成长。周总理经常邀请他们到自己的住所——西花厅做客,与他们共进晚餐。周总理的细心和温情使得常媛和弯威逐渐从孤独中走了出来。

“这里就是你们的家。”周总理对常媛和弯威说,“你们不用担心,家里的大门永远为你们敞开。”这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两个孩子的心。渐渐地,他们开始习惯并爱上了中国的生活,开始亲切地称呼周总理为“周伯父”。

不仅如此,周总理还特别为他们取了中文名字。哥哥弯威取名“常怀”,妹妹西林取名“常媛”。这个名字,不仅象征着周总理对他们的深厚感情,也隐含了他对中泰两国关系的期待:长久怀念,友好相伴。

除了周总理,还有一位对兄妹俩关怀备至的人,那就是何香凝女士。作为当时中国的文化名人,何香凝不仅是一位艺术家和革命者,更在这对泰国兄妹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类似“母亲”的角色。

何香凝女士知道,这对孩子在中国难免会遇到文化和语言上的不适应,因此她特意监督厨师为他们准备合适的饮食,尽量让兄妹俩能够感受到“家的味道”。她还经常带他们参加文化活动,介绍中国的历史和风俗,使他们逐渐融入中国的社会。

尤其是在学习上,何香凝女士更是倾尽全力帮助他们。她定期与学校的老师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展,并在生活上给予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兄妹俩原本计划在中国短暂生活一两年,但历史的风云变幻改变了他们的命运。1958年,泰国国内发生了政变,桑·帕他诺泰因支持前总理披汶·颂堪而被捕入狱,整个家庭陷入了困境。此时的兄妹俩无法返回泰国,只能留在中国继续生活和学习。

对于尚在年幼的常媛和常怀而言,得知父亲被捕的消息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面对无家可归的未来,他们感到迷茫和无助。然而,正是在这段最艰难的日子里,周恩来总理再次伸出了援手。

他坚定地告诉兄妹俩:“你们就是我的孩子。”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周总理对他们的关心,也给予了他们继续在中国生活的勇气。

时光荏苒,兄妹俩逐渐长大成人,并在中国度过了整整14年。常媛后来嫁给了一位中国人,并生下了自己的儿子——常念周。为了纪念周恩来总理,常媛特别为儿子取了这个名字,意为“永远怀念周总理”。

常念周自小便深受母亲的影响,与中国保持着深厚的联系。

1979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年都会到访中国,深入了解这片土地和文化。成年后的常念周继承了家族的使命,成为了中泰友好关系的重要推动者。

常念周常常提到,他的母亲常媛虽然在中国生活了14年,但心中始终未曾忘记周恩来的关怀。他也因为这个特殊的家庭背景,感到中泰两国有着深厚的情谊,而自己则肩负着传承和发扬这份友谊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