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 | 致敬!不容忘却的抗战戏剧
抗战戏剧起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戏剧迅速做出了反应,仅仅一个月后,金剑啸、潘富玉创作的独幕剧《海风》《最后一课》就发表在1931年10月25至29日的哈尔滨《国际协报》上。这两个并不成熟的剧本,却用最快捷的方式展现了戏剧干预社会生活的强大功能,拉开了抗战戏剧的帷幕。
1937年8月7日,在“卢沟桥事变”仅仅过去一个月之时,上海市蓬莱大戏院上演了一部名为《保卫卢沟桥》的三幕剧,主题曲《保卫卢沟桥》作为“抗战的第一声悲壮事实”,这部话剧连演五天,取得了极大的轰动,被视为“抗战话剧”的开端。
“演员四亿人,战线一万里。全球作观众,看我大史戏。”田汉1938年12月在湘剧抗敌宣传队桌围上写下的这几句话,既是对当时全国动员全民抗战现实状貌的激情描述,亦是对抗战戏剧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四处开展的骄傲总结。 1938年元旦前后,演出了《广州暴动》、《血祭上海》,引起轰动。田汉的《乱种》《战友》《回春之曲》,夏衍的《咱们要反攻》,楼适夷的《S·O·S》,于伶的《回声》,洪深的《飞将军》《走私》,凌鹤的《再上前线》《黑地狱》,章泯的《我们的故乡》,特别是陈鲤庭的《放下你的鞭子》,纷纷走上各地舞台,呼唤全民族的抗战。
从1942~1945年,延安上演了30多部话剧,此外,文艺整风还推动了延安的旧剧改革热潮,出现了新编平剧《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等好剧目。晋察冀根据地是群众戏剧运动最活跃、创作成果最丰盛的边区。除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外,战线、七月、冲锋、火线等各军分区的剧社也十分活跃。
1941年10月10日、11日,中华剧艺社演出《大地回春》,被认为是“雾季公演”的开端。从1941年10月到1945年,“雾季公演”举办了四届,共演出118部话剧,成为中国话剧史上“黄金时代”的象征。在“雾季公演”里,话剧运动逐渐从单纯的宣传动员转向艺术作品的建构,话剧团体也由业余爱好者团体向职业团体转型。
这是中国话剧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普及运动,并且创造出了成熟的大众话剧的形式,其创作经验和艺术风格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国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