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条,这道极具阜阳特色的美食,在当地可谓家喻户晓。它的名字源于阜阳方言,“格拉” 在方言中有搅拌之意,因为食用时需将面条与丰富的佐料充分搅拌,故而得名。

制作格拉条工序讲究。和面时,加入鸡蛋、盐和碱,反复揉搓至面团手感坚硬,因为面越硬,制成的格拉条越香且更具筋道。下锅时,将揉好的面团放入嵌在铁锅上方铁架上的特制铁桶,桶底布满筛眼。

格拉条口感紧实、筋道十足,富有嚼劲,且十分饱腹。如今,格拉条已被阜阳市政府命名为 “名小吃”,并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阜阳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售卖格拉条的店铺,成为阜阳饮食文化的重要标志。
二、三河米饺三河米饺是合肥市肥西县三河古镇的传统名小吃,太平天国时期,陈玉成率领的军队深受三河百姓爱戴,百姓们纷纷为太平军将士送去食物,三河米饺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声名远扬,跟随太平军的足迹传遍江南江北。

制作三河米饺,以籼米粉为饺皮原料,五花肉及豆腐干等为馅,经油炸而成。先将猪肉和豆腐干切成丁,炒锅置于旺火上,倒入熟油烧热,放入肉丁炒熟,再加入豆腐干丁、葱末、姜末、酱油、精盐、味精煸炒,同时将干淀粉加水调稀后缓缓倒入,用锅铲不停搅拌,直至烧开制成馅心。

刚出锅的三河米饺色泽金黄诱人,外皮微酥脆,里层饺子皮软糯嫩滑,馅料散发着独特鲜味,口感极佳。从营养方面分析,籼米粉含有碳水化合物,五花肉提供蛋白质和脂肪,豆腐干含有植物蛋白。
三、毛豆腐毛豆腐,又称霉豆腐,是徽州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名菜,素有 “徽州第一怪” 的美誉,它是一种表面长有寸许白色茸毛的霉制品,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毛豆腐的制作工艺独特,以大豆和水为主要原料,经浸泡磨浆、点浆等工序制成豆腐,再经人工发酵,使豆腐表面长出白色绒毛。制作时,将豆腐切成块状进行发酵,待长出白毛后,可根据不同做法进一步加工。

毛豆腐鲜美可口,风味独特,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对减肥、细腻肌肤也有良好效果。在徽州地区,如歙县、屯溪、休宁等地,毛豆腐深受当地人和游客喜爱,不仅是街头热门小吃,还能登上年夜饭餐桌,承载着徽州地区的饮食文化。
四、清炖马蹄鳖清炖马蹄鳖是皖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名菜,又称泥龟,因其背甲呈马蹄形,腹甲白色带红斑,体型小巧而得名,多生长在新安江上游的黄山、休宁、黟县等地的山涧溪流中,肉质鲜嫩,营养丰富。

这道菜历史悠久,在古代,马蹄鳖因其珍稀与美味,常是达官贵人餐桌上的佳肴。制作清炖马蹄鳖时,选用体重约 250 克左右的马蹄鳖,宰杀处理干净后放入砂锅,加入火腿骨、火腿片、香菇、葱姜、料酒、冰糖、鸡清汤等调料。

马蹄鳖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胶原蛋白含量丰富,具有滋阴补肾、清热凉血等功效。清炖马蹄鳖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马蹄鳖的原汁原味与营养成分,是一道滋补佳品。在皖南地区的高档餐厅,清炖马蹄鳖是招牌菜,深受食客喜爱。
五、方腊鱼方腊鱼是安徽黄山地区的传统名菜,相传方腊在歙县七贤村起义时,当地百姓为支持起义军,用当地的鳜鱼制作了这道菜,寓意对起义军的祝福与期望,后来逐渐流传成为徽州地区特色美食。

制作方腊鱼,以鳜鱼为主料,搭配虾仁、熟火腿、香菇、青豆等食材。先将鳜鱼宰杀处理干净,在鱼身上划几刀,用盐、料酒、葱姜腌制片刻,然后放入盘中,在鱼身上放上火腿片、香菇片,淋上鸡清汤,放入蒸锅蒸熟。

方腊鱼造型美观,肉质鲜嫩。鳜鱼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虾仁含有丰富蛋白质,香菇、青豆等配菜提供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方腊鱼颇受欢迎,让人们在品尝美食时,能感受古徽州的文化底蕴。
六、绩溪挞馃绩溪挞馃是安徽绩溪地区的传统特色美食,在绩溪民间历史悠久,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食物,也是外出游子心心念念的家乡味道。其制作原料简单,主要以面粉和各种蔬菜为主,体现了绩溪人民就地取材、勤俭节约的生活智慧。

制作绩溪挞馃方法多样,先将面粉加水揉成面团,醒发一段时间。然后将面团分成小块,擀成薄饼状。馅料选择丰富,常见的有香椿、笋干、腌菜、韭菜、萝卜丝等,将馅料均匀铺在薄饼上,再将薄饼对折,捏紧边缘,形成半月形。

绩溪挞馃外皮酥脆,内馅鲜美,不同馅料带来不同风味。香椿馅散发独特清香,笋干馅口感爽脆,腌菜馅咸香可口。从营养角度,面粉提供碳水化合物,蔬菜馅料含有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
七、包公鱼包公鱼是安徽合肥地区的传统名菜,包河两岸百姓为纪念包拯,将包河中的鲫鱼腌制后放入包河水中保存,一段时间后,鱼的味道变得独特鲜美,这便是包公鱼的由来。后来,这道菜逐渐演变为以鲫鱼和莲藕为主料,经特殊烹制而成。

制作包公鱼,以包河鲫鱼和包河莲藕为主料,在砂锅中铺上一层莲藕块,再放上一层鲫鱼,然后依次铺上火腿片、香菇片、葱姜,加入适量料酒、冰糖、酱油和清水。先用旺火烧开,再改用小火慢炖,直至鲫鱼和莲藕酥烂,汤汁浓稠。

包公鱼色泽红亮,鱼肉鲜嫩,莲藕粉糯,味道醇厚。在合肥的餐厅,包公鱼是经典菜品,它不仅美味,更承载着合肥的历史文化,让人们在品尝美食时,缅怀包拯的清正廉洁。
八、乌饭团乌饭团是安徽池州地区的特色美食,在东至县一带较为常见。其制作原料独特,主要以乌饭树叶为调料,与糯米混合制成。乌饭树叶在池州的山野间广泛生长,叶中含有丰富的黑色素、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具有抗氧化、防衰老等功效。

制作乌饭团时,先将乌饭树叶洗净,放入石臼中捣碎,加入适量清水浸泡,使树叶汁液充分渗出。将糯米洗净,放入乌饭树叶汁中浸泡数小时,让糯米吸收汁液变成黑色。浸泡好的糯米捞出沥干水分,放入蒸锅蒸熟。

乌饭团色泽乌黑发亮,散发独特清香,口感软糯香甜。咬一口乌饭团,感受软糯口感与清新香气,仿佛能触摸到池州山野间的自然气息,它承载着池州人民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与对传统美食的传承。
九、大救驾大救驾是安徽寿县的传统名点,宋朝时期,赵匡胤食用后,觉得香甜可口,精神大振,最终成功攻克寿春。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对这种糕点念念不忘,赐名为 “大救驾”,从此大救驾成为寿县特色美食并流传至今。

制作大救驾,以面粉、猪油、白糖、桂花、核桃仁等为主要原料。先将面粉分成两份,一份加入猪油和适量水,揉成水油皮;另一份加入猪油,揉成油酥。

大救驾外皮酥脆,内馅软糯香甜,桂花和核桃仁的香味浓郁。在寿县,大救驾是人们走亲访友、节日庆典时常备的礼品,也是游客必尝的美食。
十、火烘鱼火烘鱼是安徽江淮水乡地区的传统美食,与当地丰富的水产资源和独特的烹饪方式紧密相关。过去,水乡人民为了保存捕获的鱼,同时增添风味,创造出了火烘这种独特的制作方法。

制作火烘鱼,多选用鲫鱼、鳊鱼等小型鱼类。腌制好后,将鱼挂在通风处晾干表面水分。接着,在特制的烘炉中铺上一层稻谷壳、锯末等燃料,将晾干的鱼放在烘架上,点燃燃料,利用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烟熏和热量,慢慢烘烤鱼。

烘烤过程中要不断翻动鱼,使其受热均匀,直至鱼的表面变成金黄色,肉质紧实,散发浓郁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