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国催化剂之父”闵恩泽陆婉珍夫妇绕道香港,辗转回国,怎料迎接他们的不是掌声和鲜花,而是凭空飞来的棍子,这是为什么? (信息来源:纪念文章2016.3.22伉俪院士佳偶天成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闵恩泽、陆婉珍夫妇) 闵恩泽,这个名字在中国石油化工界如雷贯耳,他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这个称号的背后,是一段艰辛而又辉煌的科研历程。 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的石油化工技术还十分落后,严重依赖国外技术。 196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震动了整个国家——苏联突然中断了对中国小球硅铝催化剂的供应,这种催化剂是生产航空汽油的关键材料,没有它,中国的飞机就无法正常运行。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闵恩泽挺身而出,他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自主研发之路,当时的实验条件极其简陋,设备短缺,技术空白。 但闵恩泽和他的团队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日以继夜地工作,反复试验,不断改进,闵恩泽常常连续几十个小时待在实验室,有时甚至忘记了吃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五年的艰苦研究,闵恩泽团队终于成功研制出了质量更高、价格更低的小球硅铝催化剂。 这一突破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满足了国家的迫切需求,更为中国石油化工技术的独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闵恩泽成为了这一领域当之无愧的奠基人。 然而,闵恩泽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回溯他的人生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科学家的坚韧与执着。 1955年,已经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闵恩泽和妻子陆婉珍,毅然决定回国效力,这个决定并不容易。 当时的美国朋友们都极力劝阻,认为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生活会十分艰难,但是,怀揣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闵恩泽夫妇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回国后,有很多单位都不敢要这个从美国回来的人,但他并没有放弃。 终于闵恩泽被分配到北京石油设计局,开始了他在中国石油化工领域的研究工作,初期的条件确实如美国朋友们所预料的那样艰苦。 设备简陋,技术空白,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但闵恩泽没有退缩,他坚持不懈地开展研究,为中国石油化工领域开创了新的局面。 闵恩泽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中苏关系紧张后,中国失去了苏联的技术支持,面对这一困境,闵恩泽带领团队开始了自主研发的艰难历程。 他们从最基础的实验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开拓出了中国石油化工技术的独立发展道路。 闵恩泽的成就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认可,2008年,他获得了中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中国科技工作者精神的褒奖,然而,闵恩泽并没有将这份荣誉据为己有。 他将100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用于设立"闵恩泽青年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年轻科研人员的创新工作,这一举动充分体现了他对科技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闵恩泽的科研生涯中,有一个人一直与他并肩前行,那就是他的妻子陆婉珍,陆婉珍同样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她在分析技术领域也有重要贡献,被认为是中国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学术领袖,并在近红外光谱分析研究方面引领了一场分析化学革命。 闵恩泽和陆婉珍的爱情故事始于1942年的重庆中央大学,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但爱情的种子却在艰难中萌芽。 两人在美国留学期间结婚,共同完成了博士学位,之后又一起回国报效祖国,他们的感情和事业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难岁月,共同见证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 然而,闵恩泽和陆婉珍夫妇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在科研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他们也经历了许多人生磨难,他们遭受了政治运动中的批斗和下放。 闵恩泽被迫停止科研工作,打扫厕所、运煤渣成了他的日常,陆婉珍则被下放到湖北潜江干校,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除了政治风波,健康问题也给这对科研伉俪带来了挑战,闵恩泽曾三次进行大手术,其中包括肺癌手术和胆管手术,陆婉珍也曾因肾癌切除了一侧肾脏。 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击垮他们,相反,他们始终相濡以沫,互相扶持,展现了深厚的夫妻感情和坚韧的生命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