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一士兵打仗扛个大箱子,一路上不撒手,军长宋哲元好奇问到:“你扛得什么?”士兵说:“我不知道,见鬼子宁死不放手,就扛了回来。”宋哲元打开后大喜,说:“这回你可立了大功,赏你1000大洋!” 1933年3月19日正午,敌飞机30余架、野山炮20余门,乘我军驰援罗文峪之虚,突然向我孩儿岭、婆婆山、桃山等阵地进行摧毁性炮击和轰炸。 炮弹如雨点般落下,山岭被炸得支离破碎,阵地上尘土飞扬,硝烟弥漫。我军官兵迅速跃进至阵地前沿隐蔽监视,故伤亡甚微,但阵地已遭到严重破坏。 这是1933年初,日本军队妄图攻占喜峰口,进而吞并整个华北地区的关键时刻。 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中国军队在极端装备劣势下,凭借着不屈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在喜峰口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悲壮激烈的阻击战。 喜峰口是长城沿线的一个险要关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它地势险要,两侧群山环抱,北缓南陡,易守难攻。1933年初,日军调集重兵,妄图强攻喜峰口,突破长城防线。 危急关头,国民革命军第29军奉命开赴前线,千里急行军,星夜兼程,于3月8日抵达喜峰口地区,接替了败退的友军。 29军官兵在军长宋哲元的带领下,发扬"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英雄气概,誓与喜峰口共存亡。 然而,当第29军第37师第217团抵达喜峰口时,日军已经抢先占领了东北制高点。若不夺回此点,我军将处于极不利的态势。 团长王长海当机立断,亲率部队发起反击。战士们手持大刀,攀崖越岭,与占据高地的日军展开白刃格斗。王长海身先士卒,浴血奋战,终于率部夺回了这处关键高地。 就在此时,一个名为李大兴的战士,在战斗中发现一名日军军官抱着一个大皮箱拼命逃窜。直觉告诉他,这个箱子中必有重要物资。 李大兴三步并作两步,飞身扑上,斩杀敌人,夺回皮箱。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部德国制造的先进炮兵测距仪!这对当时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来说,无异于一次战略机遇。 消息传来,军长宋哲元大喜,当即嘉奖李大兴立了大功,赏赐1000大洋。 然而,这个朴实的战士却婉言谢绝,他说,自己的父母兄长已被日寇杀害,家人都没了,这钱他无处可用。 随后,喜峰口战事进入白热化阶段。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接连向我军阵地发起猛攻。29军37师师长冯治安见敌人如此嚣张,决定给其一记重创。 3月11日夜,万籁俱寂,北风呼啸。赵登禹旅长、王治邦旅长、佟泽光旅长率部,分两路出击,直扑敌人后方的指挥所和炮兵阵地。 一时间,枪声大作,刀光剑影,日军猝不及防,抵挡不住我军的疾风骤雨般的进攻,很快溃不成军。 赵登禹身先士卒,左臂负伤,仍然奋勇当先。我军砍瓜切菜般斩杀日寇,鲜血染红了白雪皑皑的群山。 此次夜袭,全歼日军3000余人,毁敌炮18门、军车数十辆。这是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次夜袭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极大振奋了我军士气。 然而,日军在喜峰口并未就此罢休。3月19日,敌人调集5000余兵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再次向我阵地发起猛攻。 这一仗,我军表现异常英勇。官兵们隐蔽、伪装,静静等待敌人步步逼近。 当日军进至50米内时,我军近弹、手榴弹骤然发作,敌人顿时乱作一团,尸横遍野。我军乘胜追击,与敌展开肉搏,杀得日寇丢盔卸甲,仓皇逃窜。 这一役,毙敌六七百人,我军也付出了近600人的伤亡代价。副营长张海东、连长杨博济等10余名军官壮烈殉国,营长、连长30余人负伤不下火线。 中国军人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抗战赞歌。 喜峰口战事终告平息,日军铩羽而归。此役创造了以劣势装备对抗强敌并取得胜利的奇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据统计,此役共歼敌万余人,缴获各种武器6000余件。这是抗战初期最重要的一次胜利,揭开了中华民族浴血抗战的序幕。 战斗结束后,各界群众纷纷慰问前方将士,捐款捐物支援前线。伤员们得到了妥善救治,一些女学生还踊跃参与护理工作。阵亡将士家属也获得了抚恤。 这场胜利极大鼓舞了全国人心,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喜峰口战役是抗战初期的一个缩影,它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无数将士抛头颅、洒热血,与侵略者殊死搏斗,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史诗。这种舍生忘死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参考资料:近代史资料 总131号——《长城抗战之喜峰囗战役》过家芳等著 李惠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