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0年,徐茂公带孙子山上打猎,趁孙子进入密林深处时,他命人放火。众人惊呼:“您的孙子还在里面!”可他却转身离开了,没想到,晚上孙子满身血污平安回到家,徐茂公大哭:“天要亡我徐家啊”! 公元650年的深秋,长安城外的一片树林燃起了熊熊大火。火光映红了半边天,浓烟滚滚,仿佛末日降临。而这一切,都是大唐名将徐茂公一手策划的,为的竟是要除掉自己的亲孙子——李敬业。 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另有隐情? 说到徐茂公,那可是个传奇人物。他原名徐世勣,出身名门望族,后来追随李世民打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英国公。他不光能征善战,还特别会识人,历史上被他提拔的人才那可多了去了,比如魏征、高季辅等等,个个都是能臣干将。 可就是这么一位功勋卓著、眼光毒辣的老将,却对自己的亲孙子起了杀心,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说起来,这李敬业也算是出身名门,从小就聪明伶俐,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十几岁就能跟着爷爷上阵打猎了。按理说,这应该是家族的希望、未来的顶梁柱啊,怎么就成了徐茂公的心头大患了呢? 问题就出在李敬业太聪明了,或者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从小就恃才傲物,谁都看不上,行事也十分偏激,根本不听劝告。 徐茂公是过来人,什么样的风浪没见过?他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更何况是在那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中,一个不小心就会招来杀身之祸。他担心孙子锋芒太露,将来会给家族招来灭顶之灾,所以多次劝诫李敬业要低调行事,收敛锋芒。 可这李敬业根本不听,他觉得自己天资过人,又是名将之后,将来必定前途无量,根本不需要藏着掖着。 眼看着孙子一步步走向深渊,徐茂公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思虑再三,他最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除掉李敬业,以绝后患。 于是,才有了开头的那场大火。徐茂公以打猎为名,将李敬业骗入树林深处,然后命人放火,想要将他活活烧死。 当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纷纷劝阻徐茂公,说这样会害死他的孙子。可徐茂公心意已决,根本不为所动,转身就离开了火场。 所有人都以为李敬业必死无疑,可没想到,当天晚上,他竟然满身血污地回到了家! 原来,李敬业发现火情后,当机立断,杀死了自己的马,剖开马腹,躲了进去。就这样,他靠着马的血和肉,硬生生地扛过了那场大火,逃出生天。 得知真相后,徐茂公并没有感到高兴,反而长叹一声:“天要亡我徐家啊!”他深知,孙子能想出这么狠毒的办法自救,足以证明他的心性之狠辣,绝非池中之物。而自己的一番苦心,最终还是白费了。 果不其然,李敬业长大后,继承了英国公的爵位,但他并没有吸取爷爷的教训,反而变得更加骄横跋扈,野心勃勃。 公元684年,李敬业以“匡复李唐”为名,起兵反叛武则天。他打着拥立唐中宗李显的旗号,四处招兵买马,一时间声势浩大。 但实际上,这不过是李敬业为了实现个人野心而编造的谎言罢了。他真正的目的,是要取李显而代之,自己做皇帝。 最终,李敬业的叛乱以失败告终,他自己也被部下杀死。而武则天为了泄愤,下令诛灭徐家三族,并将徐茂公的坟墓掘开,以示惩戒。 曾经显赫一时的徐家,就这样毁于一旦,令人唏嘘不已。 回过头来看,徐茂公火烧树林的决定虽然残忍,但也并非完全不可理解。他只是想用自己的方式来保护家族,却没想到最终却适得其反。 而李敬业的悲剧,则在于他太过聪明,却不懂得收敛锋芒,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断送了自己和家族的性命。 这或许就是命运的捉弄吧! (信息来源:冯梦龙《智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