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的王先生最近可谓是“惊喜”连连,他买的新房还没来得及装修,竟然就被人“盛装打扮”了一番!正当他一头雾水时,一位李女士找上门来,声称装修队是她雇的,因为搞错了房子,要求王先生赔偿20多万的装修费! 参考资料: 太乌龙!女子花20万装修好准备入住,却发现房子不是自己的!-红星新闻2023-09-17 时间回到2022年11月,阿丽像许多年轻人一样,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在莆田买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房。 彼时的阿丽并不知道,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正在向她慢慢靠近。 因为没有办理产权证,王先生和中介公司仅仅凭借一个门牌号,就确认了房子的位置,甚至都没有实地查看。 就这样,在双方都“心知肚明”的情况下,一纸简单的合同,将阿丽和这套“学园北街599号”的房子紧紧地绑定在了一起。 签完合同,阿丽就开始着手装修。 几个月的时间里,她几乎每天都泡在装修现场,从水电改造到墙面粉刷,从家具选购到软装搭配,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她的心血。 看着原本空荡荡的毛坯房,一点点变成自己梦想中的家,阿丽的心里充满了幸福和期待。 然而,当装修完工,阿丽满心欢喜地准备入住时,一位陌生人的出现,却让她的美梦瞬间破碎。这位自称是18号楼702室真正房主的吴先生,要求阿丽立即搬离。 一头雾水的阿丽赶紧联系了中介公司和王先生。 经过一番调查,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浮出水面:原来,因为门牌号贴错,阿丽装修的房子根本就不是王先生要出售的那套!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是谁的责任已经不言而喻。 王先生作为房屋的实际拥有者,在出售房屋时没有尽到审慎注意的义务,仅仅依靠一个门牌号就进行交易,最终导致了这场闹剧的发生。 中介公司作为专业的房产中介机构,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没有履行基本的核查义务,对房源信息没有进行严格的核实,存在严重的失职行为。 街道办作为门牌号管理的责任主体,对第三方公司的监管缺失,也是导致这场“门牌乌龙”的重要原因。 正是因为他们的疏忽,才让两栋楼的1梯位的门牌被贴反,最终酿成了这场闹剧。 面对阿丽的巨额损失,以及各方错综复杂的责任关系,司法调解成为了解决这场纠纷的唯一途径。 在调解过程中,王先生和中介公司都认为,门牌号之所以会贴错,街道办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但街道办工作人员却表示,王先生和中介公司在房产买卖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合规的行为,他们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经过调解员“胖姐”的耐心调解,以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详细解读,最终各方达成了一致的调解协议。 根据这份调解协议,18号楼702室的真正房主吴先生,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同意补偿阿丽8万元,作为她的装修损失。 王先生则从购房款中扣除3.2万元,作为对阿丽的赔偿。此外,中介公司也需要在三天内一次性支付给阿丽2.8万元的赔偿金。 至于房屋的最终归属问题,调解协议中规定,买卖双方继续履行原有的购房协议。 也就是说,阿丽最终还是购买了王先生位于19号楼的702室。 在新房装修好之前,阿丽可以继续居住在装修好的18号楼702室,但最迟需要在2024年1月10日前搬离。 除此之外,街道办和物业也承诺,将协助解决18号楼702室存在的房屋漏水问题。 这场由门牌乌龙引发的房屋买卖纠纷,最终以一份充满人情味的调解协议画上了句号。然而,这起事件背后所暴露出的房产交易乱象,却引人深思。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二手房交易早已不再是“面对面”的线下交易。然而,在看似便捷的线上交易模式下,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信息不对称、交易流程不规范、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如同一个个“暗雷”,随时可能将购房者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房产中介公司作为连接买卖双方的桥梁,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中介公司为了促成交易,不惜铤而走险,对房源信息进行虚假宣传,甚至恶意隐瞒重要信息。 ”调解员“胖姐”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很多购房者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过分依赖中介公司,最终导致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胖姐”提醒广大购房者,在进行二手房交易时,一定要提高警惕,选择正规的房产中介公司,认真核实房源信息,并在签订合同之前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切不可贪图便宜,盲目相信“熟人”。 此外,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房产中介行业的监管,规范房产交易流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源头上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只有构建一个更加安全、规范、透明的房产交易环境,才能让每一位购房者都能安心、放心地拥有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