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一位哈尔滨的交警做了一件“胆大包天”的事——他拦下了陈赓大将的车!这位交警不仅拦车,还熟练地拉开车门坐了进去,一句“去市公安局,搭个顺风车”,让司机和陈赓都愣住了。这位交警为何如此“大胆”?他和陈赓之间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信息来源:邯郸文化网2022-08-02——陈庚与哈尔滨交警) 哈军工,这所诞生于共和国初期的军事工程学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中国军工科技的摇篮。它的名字和一段段传奇故事紧紧相连,而故事的主角之一,便是开国将军陈赓。 陈赓,这个名字在那个年代可谓家喻户晓。南昌起义的枪声中,他果敢无畏;红军长征的队伍里,他机智勇敢;抗日战场的硝烟中,他运筹帷幄;解放战争的烽火里,他所向披靡。 然而,在朝鲜战场上,面对美军强大的军事科技,陈赓意识到,要想真正保卫新生的共和国,不能只靠战场上的英勇,更需要强大的国防科技实力。 于是,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陈赓将军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转到了百废待兴的教育战线,肩负起筹建新中国第一所正规化、高水平军事工程学院的重任,这便是哈军工。 对于陈赓来说,办学校不是件容易事。1952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国内百废待兴,要办一所高水平的军事工程学院,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是巨大的难题。 为此,陈赓将军开始了他的“挖墙脚”之旅,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要为哈军工打造一支王牌师资队伍。 陈赓将军首先把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各自领域声名赫赫的老教授,他亲自上门拜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希望他们能来哈军工贡献力量。 有些老教授碍于情面,不好直接拒绝,便搬出各种理由推脱。但陈赓将军可不是轻易放弃的人,他一次次登门拜访,软磨硬泡,最终以诚意打动了他们。 为了给哈军工争取更多人才和资源,陈赓将军常常要和老战友、老上级“软磨硬泡”。 他多次找到周总理,甚至在厕所门口“堵”住总理,就为了给哈军工争取一栋苏联专家留下的宿舍楼。周总理被他这股“拼命三郎”的劲头逗乐了,笑称他是拿自己当“开路石”。 除了老教授,陈赓将军还把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军队中久经考验的“老干部”。他深知,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能打胜仗的军事科技人才。 面对一些“老干部”对知识分子的偏见,陈赓将军耐心地做思想工作,他用“红军长征两万五,也要承认求学十年寒窗苦”这样朴实的话语,阐明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性。 哈军工就好比一处食堂,学生是来吃饭的,老教授是炒菜的师傅,而我们这些干部就是端盘子盛饭的,缺一不可。 陈赓将军用这样简单易懂的比喻,将“老干部”和“老教授”拧成一股绳,为哈军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3年,哈军工在陈赓将军的带领下正式开学。然而,就在这一年夏天,发生了一件看似偶然的事件,却意外地揭开了哈尔滨三反运动的序幕。 那天,陈赓将军乘坐专车前往市政府办事。途经一处街口时,一名交警突然伸手拦下了他的车。 不等警卫员开口询问,这名交警就径直拉开车门,坐进了陈赓将军身旁,并吩咐司机:“去市警察局”。 面对这名交警的无理举动,警卫员和司机都面露不悦,但陈赓将军却异常平静,他示意司机开车,但目的地却不是市警察局,而是市政府。 这名交警一路上试图找陈赓将军攀谈,但都被陈赓将军的沉默应对。直到汽车停在市政府大楼前,这名交警才意识到情况不对,但为时已晚。 陈赓将军叫来时任哈尔滨市长吕其恩,指着这名交警说道:“这是你的兵,在路上拦了我的车说要去警察局,我给你带来了。”说完,便径直走进了市政府大楼。 吕其恩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他明白陈赓将军话里有话,这名交警的行为,正是当时哈尔滨官僚主义作风的缩影。 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吕其恩,立刻采取行动,对这名交警进行了处理,并借此机会,在哈尔滨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三反运动,整顿党的作风,纯洁党的队伍。 陈赓将军在哈尔滨的“邂逅”,看似偶然,实则是历史的必然。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官僚主义作风严重阻碍了国家建设和发展。 陈赓将军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雷厉风行的作风,推动了哈尔滨三反运动的开展,也为哈军工的建设扫清了障碍。 在陈赓将军的领导下,哈军工很快发展成为一所高水平的军事工程学院,为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陈赓将军,这位从战火中走来的铁血将军,用他的智慧、汗水乃至生命,在共和国的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和创新意识,将永远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