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反噬中国!1985年,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新馆竟挖出35枚国产窃听器,而这一切的败露,竟源于一根暴露在外的细管……这些连仪器都无法识别的精密仪器,究竟是如何被发现的?它们又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信源:①顾育豹.大使馆里的窃听器[J].文史月刊,2009(02):16-17.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②驻阿尔巴尼亚大使庞春雪出席使馆举行的“不忘建交初心,赓续传统友好”专题座谈会) 1985年,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新馆舍,本该是外交的新起点,却弥漫着一股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氛。大使郗照明脸色铁青,指挥着工作人员拆除墙壁。 “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中,墙体深处的秘密一点点暴露出来:高标号水泥,粗壮的钢筋,层层包裹之下,赫然是一个个黑色的窃听器。 它们冰冷地“潜伏”在机要室、研究室、商务处、会议室,甚至大使官邸……几乎覆盖了整个新馆舍,总数竟达35个!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窃听器上,赫然印着“中国制造”的标签……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时间回到1960年代。彼时,中苏关系破裂,世界格局动荡不安。阿尔巴尼亚,这个巴尔干半岛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坚定地选择了站在中国一边。两国关系迅速升温,进入了“蜜月期”。 中国人民勒紧裤腰带,也要支援阿尔巴尼亚兄弟。从资金、粮食到工业设备,源源不断的援助物资,跨越千山万水,运抵地拉那。 数据显示,在1954年到1978年的24年间,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总额高达100亿元人民币,使其成为中国对外援助中“人均受援金额”最多的国家。 然而,风云变幻,国际政治舞台从来不乏“塑料情谊”。 1983年,新任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郗照明抵达地拉那。本是例行公事的迎接仪式,却透着一丝诡异的氛围。 阿尔巴尼亚外交部礼宾司司长一见面就提出了一个无理要求:中国大使馆必须在三天内搬迁到新馆舍! 三天?这显然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郗照明大使敏锐地察觉到了异常。他没有被阿方突如其来的热情冲昏头脑,而是冷静地拒绝了这一要求。他指出,新馆舍的情况中方一无所知,更谈不上进行搬迁准备。 在中方的坚持下,阿方最终同意让中方先对新馆舍进行考察。然而,当郗照明大使踏入这座“精心准备”的新馆舍时,心中的疑虑却更加浓重了。 新馆舍的建设标准之低,令人咋舌。院落、大厅等多处地方都需要进行整改才能达到基本的使用要求。更令人不解的是,阿方对中方的改造方案百般阻挠,似乎在刻意拖延时间。 “事出反常必有妖”,郗照明大使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阿尔巴尼亚方面,肯定在隐瞒什么! 为了弄清真相,郗照明大使向国内申请派专家组对新馆舍进行安全检查。与此同时,中方开始着手搬迁事宜。然而,在处理旧馆舍物品时,阿方再次露出了“狐狸尾巴”。 中方提出将一些还能使用的办公桌椅等家具送给阿方,却遭到了对方的断然拒绝,甚至还被索要“废品处理费”。 “这是典型的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啊!”中方工作人员心中愤愤不平。为了防止机密信息泄露,他们只能将大量文件资料付之一炬。滚滚浓烟中,仿佛也燃烧着中阿两国曾经的“兄弟情谊”。 1985年,在中方的坚持下,国内安全专家组终于抵达地拉那,对新馆舍展开了地毯式的排查。 很快,专家们就有了惊人的发现! 一根毫不起眼的塑料软管,从机要室的墙壁里延伸出来,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顺着这根软管,他们挖出了隐藏在墙体深处的窃听装置。 随后,在专家们抽丝剥茧般的排查下,新馆舍的各个角落都发现了窃听器的踪迹。 这些窃听器做工精良,隐蔽性极强,如果不是专家组的专业技术,几乎不可能被发现。 然而,更令人细思恐极的是,这些窃听器上赫然印着“中国制造”的标签。 这究竟是阿方栽赃陷害,还是另有隐情? 答案,或许只有时间才能揭晓。 面对这一突发事件,中方保持了高度的克制。本着“四不”原则,我们没有将此事公开,也没有与阿方进行正面交锋。 然而,“窃听门”事件,无疑给中阿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此后,两国关系每况愈下,最终走向了破裂。 直到多年以后,阿尔巴尼亚新领导人上台,才公开为此事向中国道歉,两国关系才逐渐恢复正常。 “窃听门”事件,是国际关系史上一个值得深思的案例。 它警示我们,在国家利益面前,任何“友谊”都是相对的。即使是曾经的“亲密战友”,也可能为了自身利益,毫不犹豫地背叛朋友。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才能在波谲云诡的国际风云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