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惊雷,齐达榜刑满释放了!赶车回乡的路上,尘土飞扬,他却一眼望见路边那个步履蹒跚的七旬老翁——二十年前,正是这看似风烛残年的老农民,亲手杀害了我党五位高级干部! 真实信源:公安抓小偷,72岁老农民吓跑,22年前制造大血案的匪首终于现形2023-01-26作家张生全 1968年,河北承德的公安局来了一位特殊的举报人,他叫齐达榜。 曾经,他是让当地人闻风丧胆的土匪,如今却迫不及待地想要揭发另一个“老农民”的真实身份,一个隐藏了二十多年的杀人凶手。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时间回到抗日战争时期,那是一个充满动荡和抉择的年代。在冀东地区,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虐,战争的阴云笼罩着这片土地。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生存的边缘。 就在这时,有人选择了挺身而出,拿起武器反抗侵略;有人选择了随波逐流,在乱世中艰难求生;还有人,被利益蒙蔽了双眼,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齐达榜和任芳伍,就是这两种截然不同人生的缩影。 齐达榜,因为生活所迫,误入歧途,成了土匪,跟着所谓的“老大”白金辉、于秀成,干着打家劫舍的勾当。而任芳伍,出身地主家庭,却不安于现状,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投靠日本人,做起了汉奸的勾当。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在东北展开战略角逐,冀热辽地区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冀东地区尤为重要,它不仅是连接华北和东北的交通枢纽,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1947年,为了巩固在东北地区的优势,中共中央决定在赤峰市林西县召开冀察热辽分局第一次党代会,共商解放大计。 此时的任芳伍,早已被共产党打得落花流水,不得不带着残余势力四处逃窜。然而,对共产党的仇恨,却在他心中越积越深。 5月,中共冀东代表团结束了在林西的会议,踏上了返回冀东的路途。为了确保安全,上级特意派了一支骑兵连护送。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正在悄然逼近。 17日傍晚,疲惫不堪的代表团抵达了柴胡栏子村,决定在此休整一晚。为了防范来自赤峰方向的国民党军队,代表团将骑兵连安排在了3.5公里外的彩凤营子村。 与此同时,任芳伍也带着他的残兵败将流窜到了柴胡栏子村附近。得知代表团在此落脚的消息后,任芳伍欣喜若狂,他决定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报仇雪恨。 18日清晨,天刚蒙蒙亮,任芳伍就指挥着他的匪帮,对毫无防备的代表团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枪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代表团的战士们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密集的子弹击倒。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代表团的领导们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们迅速组织起防御,并派人突围向骑兵连求援。 然而,令人寒心的是,骑兵连的连长,在得知敌人火力强大后,竟然选择了见死不救,带着队伍撤离了。 孤立无援的代表团,在任芳伍匪帮的疯狂进攻下,陷入了苦战。尽管他们拼死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 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包括冀东区党委组织部长苏林燕、行署秘书长李中权、十五军分区副政委王平民等5位高级干部在内的22名优秀共产党员,壮烈牺牲。 柴胡栏子惨案的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毛主席听闻此事后震怒不已,下令彻查此事,并严惩凶手。 我军随即展开了大规模的清剿行动,将任芳伍的匪帮彻底消灭。然而,狡猾的任芳伍却侥幸逃脱了。 为了躲避追捕,任芳伍隐姓埋名,乔装打扮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在偏僻的农村隐姓埋名,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 这一躲,就是二十年。 二十年间,新中国成立了,国家日益强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任芳伍,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土匪头子,却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农民,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为了一口饭吃而奔波。 他以为,自己可以就这样安安稳稳地度过余生,那些罪恶的过去,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渐渐淡忘。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1968年,刑满释放的齐达榜回到家乡,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认出了正在田间劳作的任芳伍。 尽管任芳伍已经改变了容貌,但齐达榜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 齐达榜没有犹豫,立刻向公安机关举报了任芳伍的行踪。 接到举报后,公安干警迅速出动,将任芳伍抓捕归案。 面对铁证如山的罪证,任芳伍对自己犯下的罪行供认不讳。1970年,任芳伍被判处死刑,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柴胡栏子惨案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它留给我们的教训却是深刻的。 那些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缅怀。 而那些背叛人民、残害同胞的罪人,终将受到历史的审判和人民的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