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和珅的门生王鼎坚决反对道光皇帝向英国妥协割让香港,不惜尸谏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陕西蒲城的一个贫寒家庭中诞生了一位日后被誉为“晚清脊梁”的人物,他就是王鼎。彼时,这个普通的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陕西蒲城的一个贫寒家庭中诞生了一位日后被誉为“晚清脊梁”的人物,他就是王鼎。彼时,这个普通的家庭或许并未料到,襁褓中的婴儿将在未来的岁月里凭借着非凡的毅力和才华走出一条令人瞩目的逆袭之路。

王鼎自幼便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尽管家中一贫如洗,甚至连基本的生活物资都难以保障,但他从未放弃过读书的梦想。为了能在夜晚继续学习,他常常前往城隍庙,借助长明灯那微弱的光线,沉浸在书海之中。无论寒冬酷暑,还是风雨交加,他都雷打不动,这份执着和坚韧,令人动容。

更令人感慨的是,有一次家中断粮,母亲无奈之下让王鼎外出借粮。王鼎怀揣着希望,奔走于亲友邻舍之间,然而最终却只借到了半斤面。这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世态的炎凉,也更加坚定了他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决心。他在书页上写下 “半斤面” 三个字,时刻提醒自己,要奋发图强,绝不向命运低头。

终于,在嘉庆元年(1796年),29岁的王鼎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机。他凭借着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发挥,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高中进士,成功踏入仕途。这一成就不仅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更是对他多年来坚持和付出的最好回报。

王鼎考中进士后被选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戴殿泗、李锡恭、王鼎、吴拜庆、张锦枝、许应喈、陆以庄、黄昆望、秦渊、赵慎畛、汪德钺、靳文锐、邱勋、沈学厚、陈兰畴、蔡维钰、陆泌、石时榘、那尔丰阿、韩克均、李可端、李华庭、邱立和、刘濖、严烺著改为翰林院庶吉士。”而选拔他的人正是清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贪官和珅,由于和珅对王鼎的赏识和提拔,他在名义上也就成了和珅的门生。

钮祜禄・善保

和珅为官贪婪成性,但王鼎却与和珅完全不同,王鼎自入仕以来就保持着清廉正直的作风。乾隆皇帝驾崩嘉庆皇帝亲政后,和珅很快就被赐死,虽然嘉庆皇帝当时对外称只杀和珅一人,与和珅有关系的人概不追究。但由于王鼎的座师是和珅,王鼎在当时的仕途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很长时间里他的官职都没能再晋升。

当时,嘉庆皇帝的老师、东阁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王杰和王鼎祖父王梦祖是同乡宗亲也是故交,他很欣赏王鼎,本可成为王鼎仕途上的有力助力。然而,王鼎却不愿借助他人之力谋取私利,他婉言谢绝了王杰的提携,选择依靠自己的能力一步步前行。“赴礼部试至京,大学士王杰与同族,欲致之,不就。杰曰:‘观子品概,他日名位必继吾后。’”这种坚守原则、不攀附权贵的品质,为他赢得了时人的尊重。

禁烟抗英:与林则徐的生死之交

时间来到道光中后期,此时王鼎已经成为王杰口中的治世之能臣了,他当时已经获得了和王杰一样身份地位,是清朝的军机大臣兼大学士,道光十七年(1837年)二月,王鼎虚龄七十,道光帝亲书“靖共笃祜”匾相赐。次年,由协办大学士晋东阁大学士,是相当于宰相级别的高官了。

而此时西方列强也开始入侵中国,王鼎坚决主张抵抗,积极寻求救国之道。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此极力举荐林则徐、邓廷桢等爱国志士,希望他们能够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贡献力量。

19世纪30年代时期,鸦片如同一股黑色的毒流,在中华大地肆意蔓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英国等西方列强为了扭转贸易逆差,不择手段地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库空虚,百姓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林则徐

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林则徐挺身而出,他大声疾呼:“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林则徐的禁烟主张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支持,其中就包括王鼎。当时的王鼎深知鸦片之害,他在朝堂上力排众议,坚决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他多次痛斥烟毒之害,言辞激昂地说道:“若听任鸦片流毒,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在王鼎等大臣的支持下,道光皇帝终于下定决心,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林则徐到达广东后,立即展开了雷厉风行的禁烟行动。他与当地官员密切合作,严厉打击鸦片走私活动,查封烟馆,收缴鸦片。在他的努力下,共收缴鸦片两万余箱。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这一壮举震惊了世界,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坚决抵制鸦片的决心。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时,正当林则徐在广东积极禁烟时,英国却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军事装备的落后,清军在战争中节节败退。道光被吓得惊慌失措,在英国人的压力下,他开始动摇,逐渐倾向于妥协求和。最终,林则徐被革职查办,发配新疆伊犁。

王鼎

就在林则徐前往伊犁的途中,黄河在河南祥符段发生决口,洪水泛滥,河南、安徽等地的大片土地被淹没,百姓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王鼎临危受命,负责治理黄河决口。他深知林则徐在水利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于是极力保荐林则徐襄助河工,希望能借此机会让林则徐“立功赎罪”,日后能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

林则徐接到命令后,毫不犹豫地来到了黄河工地。他与王鼎同住一个工棚,日夜坚守在抗洪一线。他们亲自率领数万民工,冒着酷暑和洪水的危险,抢修堤坝。在他们的努力下,决口终于被成功堵住,黄河水回归故道,百姓们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障。“二十一年夏,河决祥符,命偕侍郎慧成往治之,寻署河督。议者以水势方涨,不宜遽塞,请迁省城以避其冲,鼎持不可,疏言:‘河灌归德、陈州及安徽亳、颍,合淮东注洪泽湖,湖底日受淤。万一宣泄不及,高堰危,淮、扬成巨浸,民其鱼矣!无论舍旧址、筑新堤数千里,工费不赀,且自古无任黄水横流之理。请饬户部速具帑,期以冬春之交集事。不效,原执其咎。’具陈民情安土重迁、省垣可守状。初至汴城,四面皆水,旦夕且圮,躬率吏卒巡护,获无恙。洎工兴,亲驻工次,倦则寝肩舆中。次年二月,工竣,用帑六百万有奇。前此马营工用一千二百余万,仪封工用四百七十五万,原议以仪工为率。及蕆事,加增百余万,然事艰于前,微鼎用节工速,不能如是。”

然而,令王鼎万万没想到的是,岂料治河成功后,道光皇帝为了安抚英国人,仍下令让林则徐继续戍守伊犁。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王鼎感到无比的愤怒和绝望。他深知林则徐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如今却遭受如此不公的待遇,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

尸谏惊变:血色遗疏的千古绝唱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这一年对于古老的中国来说,是命运转折的关键一年。这一年,鸦片战争的硝烟仍在弥漫,英军的坚船利炮无情地敲打着中国的海防,清廷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局势岌岌可危。

而此时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议定也进入了最后的阶段,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即将刺向中国的心脏。

王鼎,这位一生都在为国家和民族操劳的老臣,看着国家陷入如此困境,心急如焚。他深知,一旦《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割地赔款、开放口岸,将使得国家主权丧失,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他挺身而出,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向主和投降派发起了最后的抗争。

王鼎

在那段紧张而又压抑的日子里,王鼎连上七疏,言辞恳切地反对议和。他在疏中详细阐述了议和的危害,指出一旦开了割地赔款的先例,日后各国列强必将纷纷效仿,中国将永无宁日。他还强调,林则徐是国家的栋梁之才,禁烟抗英之举是正义的,不应受到惩罚,而应得到重用。然而,这些饱含着爱国情怀和真知灼见的上疏,如同石沉大海,没有得到道光帝的重视。

道光帝心中也十分矛盾。他既害怕英军的武力威胁,又担心议和会遭到天下人的唾弃。王鼎的话,他不是没有听进去,但在穆彰阿等投降派的影响下,他始终犹豫不决,无法做出最后的决定。

这一年四月的圆明园,本该是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绿树成荫,花香四溢。然而,在四月三十日(1842年6月8日)的这个夜晚,这里却笼罩着一层沉重的阴霾,仿佛预示着一场巨大的悲剧即将上演。

王鼎独自坐在皇帝赐给他的圆明园私宅书房中,灯光昏黄,映照着他那憔悴而又疲惫的面容。他的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奈,朝堂上的抗争一次次失败,道光的犹豫不决,让他感到自己的努力似乎都付诸东流。

王鼎深知,《南京条约》的签订已如箭在弦上,难以阻止。但他不甘心就这样看着国家沉沦,看着百姓受苦。他决定以一种最为壮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抗争和决心,那就是效法春秋时期卫国史鱼尸谏,对道光进行尸谏警告。

王鼎

只见王鼎缓缓地提起笔,蘸满了墨汁,在纸上写下了自己最后的遗言:“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彰阿不可任,林则徐不可弃也!”

这短短的几句话,却凝聚了王鼎一生的心血和对国家的深深忧虑。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但他希望通过这封遗书,能让道光皇帝警醒,能让国家避免陷入更深的灾难。

写完遗书后,王鼎将它小心翼翼地揣入怀中,仿佛那是他最后的希望。他的目光在书房中缓缓扫过,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他的回忆和梦想。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壮志豪情,想起了与林则徐并肩作战的日子,想起了为国家和百姓所做的一切努力。如今,这些都将成为过去。

最后王鼎站起身来,走到房梁下,将早已准备好的白绫挂了上去。他的手微微颤抖着,但他的眼神却无比坚定。他深吸一口气,将脖子套进了白绫之中,然后用力一蹬,身体缓缓悬了起来。在死亡的那一刻,相信他的心中没有恐惧,只有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眷恋。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圆明园时,王鼎的寓所却一片死寂。随从们发现了他的尸体,顿时惊慌失措。他们不敢相信,这位平日里威严而又和蔼的老臣,竟然选择了这样一种决绝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自禁烟事起,英吉利兵犯沿海,鼎力主战。至和议将成,林则徐以罪谴,鼎愤甚,还朝争之力,宣宗慰劳之,命休沐养疴。越数日,自草遗疏,劾大学士穆彰阿误国,闭户自缢,冀以尸谏。军机章京陈孚恩,穆彰阿党也。灭其疏,别具以闻。上疑其卒暴,命取原瑽不得,于是优诏悯惜,赠太保,谥文恪,祀贤良祠。后陕西巡抚请祀乡贤,特诏允之。”王鼎死后81天,《南京条约》签订。林则徐听到王鼎尸谏的消息悲痛万分,写了《哭故相王文恪公》诗两首,赞王鼎“才锡元圭告禹功,公归遵渚咏飞鸿。休休岂屑争他技,蹇蹇俄惊失匪躬。下马有坟悲董相,只鸡无路尊桥公。伤心知己千行泪,洒向平沙大幕风。”王鼎死后,穆彰阿的亲信、军机章京陈孚恩赶到王家,骗得遗书,又对王鼎之子王沆威胁利诱,并“代为改草遗疏”。

王鼎

就这样,王鼎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试图唤醒道光帝,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然而,他的努力却被穆彰阿等人无情地抹杀了。他的尸谏如同石沉大海,没有引起太多的波澜。但他的精神和勇气却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后人敬仰的对象。

王鼎以生命为代价的抗争,虽然在当时未能阻止《南京条约》的签订,但他的精神却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死,是对那个黑暗时代的有力控诉,也是对后世子孙的警醒。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时,林则徐出任陕西巡抚,特赴蒲城为王鼎守心丧三个月。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林则徐对王鼎的深厚情谊,也表达了他对王鼎精神的敬仰和传承。

王鼎

虽然王鼎的尸谏未能改变当时的局势,但却引起了当时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他的死让更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国家的危机和民族的困境,也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抗争精神。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积极投身到救亡图存的运动中。

王鼎,这位被誉为“晚清脊梁”的传奇人物,用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无比珍贵的爱国精神财富。他的精神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至今仍熠熠生辉!

评论列表

宇化贤
宇化贤
2025-05-01 12:04
满清十大酷刑、闭关锁国、不思进取、文字狱、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发易服、驱使奴隶、鞑子一人管十家,银乱中国女子,欺男霸女、康熙乾隆六下江南挥霍奢靡、四库全书篡改禁毁15万册古籍、隐藏满清罪恶事实、抹黑明朝历史、禁锢思想、打断人民的脊梁骨、误人子弟,误导国人成为奴隶、阉割中华文明,使我国回到漆黑蒙昧的原始社会、凡有水旱,坐视不管、重徭役、纵贪官污吏,官以贿得邢以钱免,腐败,卖官鬻爵,贪赃枉法国库空虚、圈地运动,百姓流离失所、民族压迫、宁与外邦不与家奴、割地赔款、不战而败、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百年屈辱、祸国殃民、扼杀维新、残暴专制、种族灭绝、赵州之屠、畿南之屠、潼关之屠、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江阴八十一日、常熟之屠、四川大屠杀、金华之屠、南昌大屠杀、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大屠杀、潮州之屠……几乎将明朝全境上下屠了个底朝天,整个华夏大地十室九空!屠杀人数甚至比日本鬼子侵华战争死亡总数多出数倍!中国文明领先世界几千年,直到满清统治时期才急剧衰落到世界贫穷国家。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亡国的四个时期之一,洗满清和洗日寇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