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为了修红旗渠,他将绳索往腰间一拴,来回飞荡在悬崖峭壁间。当他被落石砸中后,竟然做出了一个吓人的举动:他用钳子把卡在嘴里的4颗牙齿硬生生给拔了下来,接着强忍着巨痛在空中继续作业6个小时! 红旗渠这条全长1500公里的水渠,被誉为"人工天河"和"世界第八大奇迹",它的建成,不仅改变了河南林县的命运,更在太行山上凝聚起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就是红旗渠精神,它像一面鲜红的旗帜,在中华大地上高高飘扬,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林县这个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小县城,曾经饱受缺水之苦,干旱的魔爪年复一年地蚕食着这片土地,人们的生活在旱魔的阴影下艰难度日。 1959年,一场特大旱灾更是雪上加霜,林县的水资源状况到了极其严峻的地步,面对这场灾难,林县人民没有选择逆来顺受,而是以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决定修建一条引水工程,彻底改写林县的命运。 修建红旗渠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可谓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当时可没有现在那么先进的机械辅助,完全就是靠着人力一点点的去挖掘。 工程师们精心设计,将水渠分为总干渠、三条干渠以及配套的支渠、水电站等,全长1500公里,穿越崇山峻岭,跨越沟壑河流。 在施工过程中,困难和危险如影随形,许多地方地势险峻,悬崖峭壁,一不小心就有坠崖的危险,但林县人民没有退缩,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凭借简陋的工具和钢铁般的意志,一锤一凿地开山凿石,一点一滴地修建水渠。 在这场战天斗地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任羊成就是其中之一。 这位普通农民,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成为红旗渠建设中的一面旗帜,在最危险的施工现场,任羊成总是冲锋在前,鸻鹉崖施工时,一块巨石突然滚落,砸断了他的四颗牙齿,剧痛之下,任羊成没有退缩,而是拔出钢钎生生将断牙挑出,带着满口鲜血继续工作, 在通天沟施工时,一个不慎任羊成跌入了荆棘丛中,锋利的荆棘划破了他的皮肤,鲜血渗透了他的衣衫,剧痛之下,他咬紧牙关,一次次挣扎着从荆棘丛中站起,他深知自己肩负着清除危石的重任,容不得半点懈怠。 于是带着满身的伤痕,任羊成重新投入到了工作中,他不顾伤口的疼痛,一锤一锤地凿击着险石,直到险石被彻底清除,他才长舒一口气,直到晚上下工后才找人将自己身上的尖刺给拔出。 在红旗渠建设的日日夜夜,任羊成始终冲锋在最危险的施工现场,寒冬时节,他顶着凛冽的风雪,在悬崖峭壁上攀爬。 冰雪凝结在他的衣服上,冻僵了他的手指,但他的心却始终火热,面对险峻的地势和恶劣的天气,任羊成没有丝毫退缩,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一次次战胜困难,突破自我,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敢叫日月换新天",什么叫"不畏艰险"。 任羊成的事迹,如一面鲜红的旗帜,在太行山上高高飘扬,他身上展现的不仅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更是红旗渠精神的生动写照。 这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这种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感染和激励着每一个红旗渠建设者,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像任羊成一样的普通劳动者,红旗渠才能够披荆斩棘,战天斗地,最终建成这个人工天河的伟大工程。 红旗渠的建成,是林县人民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结晶,在县委的带领下,数万名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历经十年奋战,终于完成了这项伟大工程。 水渠的每一段,都凝结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每一座隧洞,都见证着他们的智慧和力量,红旗渠,已经成为太行山上一座永恒的丰碑,诉说着林县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明星,2021年9月,它被正式纳入这一精神谱系,成为激励中国人民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这种精神不仅属于林县,也属于全中国,它昭示着只要我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品质,同舟共济、无私奉献,就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战胜的。 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红旗渠精神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奋斗的方向,我们要从林县人民身上汲取力量,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扬他们的优秀品质。 无论是创业还是学业,都要树立远大理想,脚踏实地,不怕困难,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开拓人生道路,我们要少一些依赖,多一些自强;少一些索取,多一些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代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让我们高擎红旗渠精神的伟大旗帜,以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让红旗渠的丰碑巍然挺立,让红旗渠的精神永放光芒! 信源:京报网2023-09-11——60多年前,他们“一锤一钎”在悬崖峭壁上干了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