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多时候,富人和穷人的差别并非生来就有,而是在一桩桩小事上逐渐显现出来的。
有些事富人根本不会去干,可穷人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实际上,咱们只要清楚这些事,也跟富人似的不去做,慢慢地就能富裕起来。
那到底哪些事是富人不干,穷人却沉醉其中的呢?我在查理·芒格(下面都叫芒格)那里找到了答案。
他是“股神”巴菲特的人生合伙人,巴菲特能有现在的成就,芒格发挥了特别重要的引领作用,所以巴菲特才这样称赞他:“查理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以超快的速度从猩猩变成人类,要是没有查理,我会比现在穷得多。”
巴菲特的孩子更是干脆地说,我爸爸是我认识的人里第二聪明的,芒格排第一。
芒格出身平常,经历过离婚、孩子离世、负债累累的艰难处境,却还是非常有钱。
关键就在于他一直避免去做富人不会做的那些事。
我读了收录他智慧最多的《穷查理宝典》之后,总结出了芒格的致富智慧,有三件富人不会做的事,穷人却沉迷其中,不妨瞧瞧你有没有在做?

普通人坚信 “勤劳致富”,于是用 “工作时长” 和 “劳动强度” 衡量价值,如 “我每天加班到凌晨,理应涨工资”。
但芒格却指出:“线性勤奋” 是阶层固化的陷阱 —— 单位时间产出不提升,再多劳动也只是 “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
如果靠搬砖能致富,世界首富应该是包工头
经济学中的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表明,单纯依靠体力或时间的 “线性投入”,回报会随着投入增加而降低。
20 世纪 80 年代,芒格投资的某纺织厂陷入困境,厂长汇报:“工人每天工作 16 小时,设备全年无休,但利润仍在下降。” 芒格却决定关闭工厂,他指出:“靠延长工时拯救传统纺织业,如同用勺子舀干大海 —— 真正的问题是‘米国纺织业已丧失全球竞争力’,再多线性努力也无法改变趋势”。
后来该厂被收购,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认知杠杆),效率提升 5 倍,印证了 “线性勤奋” 的局限性。
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可太常见了。
有些程序员每天写代码到凌晨,薪资涨幅却低于平均水平,而同事用 3 个月学习 “低代码平台”,实现 “一人开发多个系统”,年终奖是他的 3 倍;
有些无数小餐馆老板起早贪黑,利润不足 10%,而连锁品牌通过中央厨房(标准化)和供应链管控(认知杠杆),净利润可达 25%;
有些散户每天盯盘 10 小时 “勤奋操作”,收益率常为负数,而机构投资者通过研究行业趋势(认知优势)和资产配置(杠杆策略),年化收益稳定在 15% 以上。
我们要改变自己拼时间体力的现状,可以有以下行动!
1、计算 “时薪含金量”:用 “月收入 ÷ 有效工作时间” 算出时薪(如月薪 1 万,每天有效工作 4 小时,时薪约 62.5 元),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立刻启动 “认知升级”;
2、每周做 “杠杆化事项”:列出 3 件 “能让 1 小时产出放大 10 倍” 的事,如 “开发客户自助服务系统”“设计员工培训手册”等等,优先完成;
3、建立 “反勤奋清单”:记录 “看似勤奋但无价值” 的行为,比如 “重复整理无效文件”“参加无意义的会议,然后逐步剔除。

普通人习惯 “用情绪做决策”,比如暴跌时恐慌抛售,遇到机会时盲目跟风。但芒格却指出:“情绪是财富的天敌,真正的决策应基于‘概率计算’和‘风险收益比’”。
他在投资中奉行 “20 法则”:“只投资‘成功概率≥50%,收益≥3 倍损失’的机会”。
行为经济学中的 “前景理论” 表明,人类本能地 “厌恶损失” 且 “高估小概率事件”,导致决策偏离理性。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证实,人类的 “系统 1”(直觉思维)常导致认知偏差,而 “系统 2”(理性计算)能提升决策质量。
所以我们要用数据替代情绪
2000 年互联网泡沫时期,芒格坚决不投资任何 “盈利模式模糊” 的科技公司。
当时身边人劝他:“错过这波机会,可能再也赚不到钱了。” 但他通过计算发现:“90% 的互联网公司会在 5 年内倒闭,即便成功,平均回报仅 5-10 倍;而传统行业龙头虽增长缓慢,但倒闭概率低于 10%,平均回报稳定在 3-5 倍”。
最终他坚守消费股,在泡沫破裂后抄底,收益远超盲目追涨者。
生活里,靠直觉运气做决策,不去算概率赔率的情况可太多了。
有人因 “同事都跳槽去新行业” 而跟风转行,却不计算 “新行业平均失业率高达 30%”,结果半年后失业;而有人留在原行业深耕,成为稀缺人才;
有创业者看到 “网红店火爆”,不顾 “餐饮行业存活率不足 20%” 的事实,盲目开店,最终亏损 50 万;而有人先做 “小范围试错”(如摆摊测试产品),再决定是否规模化;
那具体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决策更理性,避免冲动呢?
1、决策前问 “三个理性问题”:
这件事的 “成功概率” 有多高?(用数据或案例估算)
若失败,“最大损失” 能否承受?(不影响基本生活)
2、建立 “情绪暂停机制”:遇到重大决策(如投资、转行),强制延迟 24 小时决定,期间用 “理性问题” 反复验证;

普通人习惯 “跟着风口走”。
看到 “直播带货赚钱” 就辞职入场,听说 “元宇宙概念火” 就盲目投资,结果沦为 “风口炮灰”。
但芒格却指出:“真正的机会藏在‘冷门需求’里 —— 当所有人盯着热搜找红利时,富人在角落里挖金矿”。他在《穷查理宝典》中提醒:“别用望远镜看别人的机会,用显微镜找自己的优势。”
社会学中的 “从众心理” 表明,人们本能地相信 “多数人选择是对的”,但商业本质是 “供需错配”—— 当某领域成为 “热搜红利” 时,往往已进入 “供给过剩” 阶段(比如 2022 年全民做短视频,90% 创作者流量不足 1000)。
而 “差异化机会” 源于 “未被满足的小众需求”,竞争小且利润高。
或者说直接点,和大多数人反着来!
2018 年 “共享经济” 席卷全国,小黄车、摩拜等共享单车争夺城市市场,大量资本涌入。
芒格却关注到一个 “反趋势现象”:农村地区快递配送成本高,村民取件困难。
他投资的某企业推出 “共享电动三轮车 + 农村配送网络”,在县城设立中转点,用 “低成本交通工具 + 本地化运营” 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避开城市红海竞争,3 年覆盖 2000 个村庄,利润率比共享单车高 35%。
生活中,也有很多聪明人通过差异化机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当年轻人扎堆考公时,有人发现 “基层养老护理员” 缺口巨大,于是参加专业培训,进入高端养老社区,薪资比普通公务员高 40%;
某段时间“预制菜” 成为热搜词,多数人跟风做 “大众口味套餐”,而有人调研发现 “糖尿病人无合适预制菜”,于是推出 “低糖低盐定制餐”,单价 88 元仍供不应求;
我们怎么做才能找到并拿下更多差异化的机会呢?

1、每天记录 “三个冷门需求”:观察身边人抱怨的小事,如 “带宠物坐地铁不方便”“给老人读药品说明书太麻烦”,用 “是否有 100 人愿意付费解决” 评估需求价值,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要长期做
2、做 “优势 - 需求匹配表”:左边列自己的技能 / 资源,如 “会维修家电”“有农村人脉”;右边列冷门需求,如 “农村家电上门维修”“农产品直播代运营”;用 “√” 标注能匹配的机会;
3、测试 “千元级试错”:
用 1000 元低成本验证机会,小步试错,成功之后再放大规模!
例如,想做 “宠物代遛服务”,先在小区群发布 “9.9 元 / 次体验价”,接单 10 次以上再规模化。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