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一次接见程思远时,聊了会天,并且还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我是靠什么吃饭的吗?”程思远不解,毛主席的解释让他很意外!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7.2.28“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学习毛泽东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1965年7月的一天,北京中南海,毛泽东正在接见刚从海外归来的李宗仁和他的机要秘书程思远,谁能想到,就在这次看似平常的会面中,毛泽东道出了他一生的智慧结晶。 "你知道我是靠什么吃饭的吗?"毛泽东突然问道,面对这个出人意料的问题,程思远一时语塞,毛泽东接着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道出了毛泽东一生的治学方法和思想精髓,他不仅善于从成功中总结经验,更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在毛泽东看来,错误并非单纯的坏事,而是具有两面性,他常说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这种观点,体现了他对待失败的独特态度。 毛泽东的这种思维方式,在他的军事生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强调,军事知识主要应该来自实战经验。 比如,他那著名的游击战"十六字诀",就是在井冈山时期通过实战总结而来的,这种重视实践、善于总结的思维方式,使得毛泽东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战争环境中不断创新战略战术,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有趣的是,毛泽东不仅善于从自身的错误中学习,还善于从他人甚至敌人的错误中汲取智慧,他曾幽默地表示,自己是王明的"学生",因为王明的教条主义错误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反面教材。 这种开放和谦逊的学习态度,使得毛泽东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前进。 而站在毛泽东对面的程思远,他的人生经历同样精彩纷呈,要说起程思远的故事,得从他的少年时代说起。 程思远出生在广东台山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家境的贫困迫使他不得不辍学务农。 但是,你别以为这就能难倒他,这个倔强的少年,硬是利用放牛的间隙自学成才,培养了出色的写作才能,这段艰苦的经历,为他日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6年,对于年轻的程思远来说,无疑是人生的转折点,那一年,国民革命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北伐,整个中国都笼罩在一片革命的热潮中,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程思远抓住了命运给他的机会。 想象一下,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来自贫困农家的年轻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智,以全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国民革命军文书。 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考试,更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遇,当程思远穿上那身崭新的军装时,他或许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踏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然而,考取文书只是程思远传奇人生的开始,在国民革命军中,他很快就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才能。 也许是他那份来自艰苦生活磨砺出的坚韧,也许是他那颗渴望成功的心,总之,程思远的表现引起了上级的注意。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程思远被调到了著名军阀李宗仁的身边,成为了李的机要秘书。 这个位置,对于一个刚入伍不久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跳跃,它不仅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更意味着近距离接触高层决策的机会。 经过长时间的相处,程思远与李宗仁的关系,远远超出了上下级的范畴,他们之间的友谊,经历了国共内战、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考验,始终保持着难得的真挚和忠诚。 即便在李宗仁回国后,程思远仍然陪伴在他身边,帮助这位昔日的国民党高官适应新中国的生活,这份友谊一直持续到1969年李宗仁去世,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一段佳话。 1938年,程思远的人生轨迹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认识了周恩来,这位后来成为新中国第一任总理的革命家,这段交往为程思远日后在新旧政权交替中发挥重要作用埋下了伏笔。 多年后,正是在周恩来的安排下,程思远参与到动员李宗仁回国的工作中,展现了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重要桥梁作用。 1965年7月20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程思远的努力下,李宗仁成功回到中国大陆,受到了周恩来的亲自接机。 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程思远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也是国共两党和解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程思远凭借其独特的个人经历和广泛的人脉关系,在这个历史性时刻扮演了关键角色,为推动国家统一和民族和解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