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19年,毛主席带母亲去长沙湘雅医院看病,得知母亲得的是不治之症后,一家人便坐

1919年,毛主席带母亲去长沙湘雅医院看病,得知母亲得的是不治之症后,一家人便坐船渡过湘江,在溁湾镇照相馆拍了张照片。   文七妹出身于韶山冲南岸的大户人家,她的哥哥文必达是当地有名的秀才。文七妹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耳濡目染之下,她虽然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但却深知读书的重要性。 在怀孕毛主席之前,文七妹曾经历过两次流产,这让她倍感伤心。第三次怀孕时,她格外小心,最终顺利生下了毛主席。为表达对这个来之不易的孩子的祝福,文七妹给他起名"三伢子",寄托了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景。 在毛主席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毛顺生对他要求严格,常常责骂他耽于读书而荒废农活。母亲文七妹则对儿子疼爱有加,常常在父亲面前维护他。每当农闲时节,文七妹总会抽空给孩子们讲故事,毛主席和弟弟们都很喜欢聚在母亲身边,聆听她娓娓道来的有趣故事。   1919年,一个悲伤的消息从韶山传来,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身患重病。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后,毛主席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从长沙赶回韶山,探望久未谋面的母亲。见到卧病在床、憔悴不堪的母亲,毛主席心如刀割。他细细询问母亲的病情,得知母亲患的是当时医学界尚无良方可治的疾病,内心更是焦虑万分。 为了让母亲得到更好的医治,毛主席决定带母亲去长沙求医。在亲友的帮助下,毛主席安顿好家中的一切,便与母亲一同踏上了去往长沙的路途。历经数日舟车劳顿,他们终于来到了长沙,并找到了当时享有盛名的湘雅医院。在医院里,毛主席向医生详细描述了母亲的病情,希望能找到治愈母亲病痛的良方。然而,医生在仔细检查后,却给出了一个令人心碎的诊断结果:文七妹的病情已经到了晚期,即使动手术也难以根治,只能尽量延缓病情的恶化。 听到这个噩耗,毛主席感到天旋地转,一时间难以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他握着母亲的手,强忍泪水,安慰母亲要坚强地与病魔抗争。为了让母亲能够好好休养,毛主席特意在长沙租了一处宅院,每天亲自照料母亲的饮食起居。在这段时间里,毛主席暂时放下了自己的工作和学业,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母亲的身上。 虽然医术无法挽回母亲的健康,但毛主席却希望以自己的方式,为母亲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他提议全家人一起拍张照片,以纪念这难得的天伦之乐。于是,一家人来到了溁湾镇上的照相馆,在摄影师的引导下,摆出了最美好的姿态。毛主席特意让母亲坐在中间的位置,自己则恭敬地站在母亲身旁。镜头定格下这一刻,也定格下了这个家庭最后的欢聚时光。   1920年10月5日,文七妹因病情恶化,在韶山与世长辞,享年仅53岁。噩耗传来,毛主席悲痛欲绝,他从长沙匆匆赶回韶山,但终究未能见母亲最后一面。他伏在母亲的灵柩前,泣不成声,久久不能平复。后来,他写下了著名的《祭母文》,字里行间满是对母亲的无尽追思和哀悼。   文七妹虽然没有给儿子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但她勤劳善良的品格、重视教育的远见卓识,却成为毛主席一生的宝贵财富。她用朴素无华的母爱,滋养了儿子高尚的情操,播下了革命理想的种子。文七妹的过早离世,让毛主席倍感人生苦短,更坚定了他改变国家命运、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心。 失去至亲的巨大创伤,并没有将毛主席击垮,反而激发了他投身革命、改变国家命运的决心。他暗自发誓,要以母亲的名义,为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谋求解放和幸福。从那一刻起,毛主席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广泛阅读进步书刊,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参与组建党组织,投身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 在革命的洪流中,毛主席始终以母亲的教诲为铭,牢记自己肩负的使命。他冒着生命危险,领导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斗争,率领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受血与火的考验。一路走来,毛主席虽饱经风霜,但初心不改。母亲的音容笑貌,一直在他心中激励着他前行。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毛主席总会想起母亲的叮嘱,鼓起勇气继续战斗。 (信息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年07月11日——毛泽东的青少年记忆)

评论列表

闻雷听雨
闻雷听雨 2
2024-06-28 20:43
伟大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