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1年,西方把青霉素列为军事机密,中国老百姓和军人伤口发炎红肿后,往往因为没

1941年,西方把青霉素列为军事机密,中国老百姓和军人伤口发炎红肿后,往往因为没有青霉素治疗而死去!汤飞凡得知后十分难受,对英国生物学家李约瑟说:“我有个办法!” 汤飞凡,这个名字也许很多人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如果我告诉你,没有他,就没有我国自己的青霉素;没有他,无数伤病员可能因感染而死去;没有他,新中国的医药事业就难以迈出坚实的一步。是的,他就是被誉为"中国青霉素之父"的汤飞凡。 汤飞凡的一生,是与贫穷、疾病、战争抗争的一生,也是不断攀登科学高峰、造福百姓的一生。1897年,他出生在湖南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家境虽然清寒,但汤飞凡却怀揣着改变命运的决心,刻苦读书,最终考入湘雅医学专门学校。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青年汤飞凡并没有选择安逸,而是毅然踏上了留学之路。192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公费留学的机会,远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先进的医学知识。 让汤飞凡感到兴奋的是,他有幸成为细菌学大师李约瑟的学生。在李约瑟的指导下,汤飞凡参与了一项开创性的研究,他们利用离心机过滤病毒,成功证明了病毒可以被过滤,并测出了不同病毒的大小。这一发现,为后来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奠定了基础。汤飞凡的才华,得到了李约瑟的赏识。他曾不止一次地劝说汤飞凡留在美国发展,但汤飞凡的心,始终系在祖国和人民身上。 1929年,满怀报国之志的汤飞凡毅然回到祖国。他在母校湘雅医学院任教,白天上课,晚上埋头科研,但内心的焦虑却与日俱增。因为他知道,烽火连天的中国,正面临着一场更加凶险的敌人——传染病。 抗战爆发后,汤飞凡多次目睹伤员因伤口感染而死去,他们本可以被一支青霉素救活,但遗憾的是,青霉素的专利掌握在国外药企手中,昂贵的价格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1938年,汤飞凡临危受命,组建了一支流动外科手术队。他带领着年轻的医生护士,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辗转在各个战场,抢救伤员。仅在武汉会战期间,他们就为数千名伤员进行了手术。 但让汤飞凡揪心的是,许多手术后的伤员,最终还是因感染而离开了人世。他明白,根本的出路在于研制出自己的青霉素。于是,在百忙之中,汤飞凡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由于缺乏经费和设备,汤飞凡只能利用现有的条件,在霉菌中寻找青霉素的踪迹。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偶然的发现,让他看到了希望。 一天,汤飞凡的助手发现自己的鞋子上长满了绿色的霉斑。汤飞凡灵机一动,或许这就是天赐的良机?他小心翼翼地采集了样本,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霉菌,竟产生了抑菌的物质!这一发现犹如一道闪电,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汤飞凡及其团队发现,许多霉菌都可能产生青霉素。于是,他们开始在衣物、家具、水果上采集样本,每一株霉菌都凝结着他们的心血。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年、500多次实验,他们终于从40株霉菌中成功分离出了青霉素! 1944年9月,新中国第一批青霉素诞生了!它虽然只有5瓶,却承载了多少人的生命希望! 但汤飞凡没有满足,他知道,只有实现规模化生产,才能让更多人用上青霉素。为此,他再次向昔日恩师李约瑟求助。李约瑟闻讯后,立即发起募捐,筹集了巨款购买设备。有了资金和技术的支持,青霉素的产量终于提高了! 汤飞凡成功研制出青霉素后,面对各方势力的觊觎,他坚定地拒绝将青霉素用于非医疗用途。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前线将士和平民百姓因伤病而苦苦挣扎,汤飞凡深知青霉素对他们而言就是救命稻草。他毅然决定将有限的青霉素优先提供给最需要的人们,哪怕这意味着他个人利益的损失。 新中国成立后,一场鼠疫在东北地区肆虐。众多百姓因缺乏有效药物而生命垂危,疫情蔓延之势一度难以控制。危急时刻,汤飞凡再次挺身而出。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研究,终于成功研制出特效鼠疫疫苗。这一举措及时遏制了疫情的扩散,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那一刻,人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新中国的曙光。汤飞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医者的使命与担当,他是白衣战士的楷模,更是新时代的民族英雄。 (信息来源:陕西政协网2018-10-30——汤飞凡:不该被遗忘的中国疫苗学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