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父亲火了!”中考结束,儿子说考完想要一个新手机,于是父亲自制了一个“苹果 25”在考场外等!但儿子收到“手机”时,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网友:你可以拿这个开玩笑,但是你不能真只给这玩意!再拿出一个真手机,这才是真幽默! 又到了一年中考季,考场外的人山人海,总有一些亮点吸引着我们的目光。近日,杭州一位父亲的举动就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这位父亲姓王,是一名3D打印爱好者。为了给孩子一个独特的中考礼物,他花了足足三天时间,设计并打印了一部"苹果25"手机。可以想象,当儿子满心欢喜地走出考场,期待已久的新手机就在眼前时,那一刻该有多激动。 然而,当儿子拿到这部"苹果25"时,脸上的笑容却瞬间凝固了。原来,这哪里是什么新款iphone,分明就是一个3D打印模型嘛!儿子的失望溢于言表,父亲的"惊喜"没能换来孩子的欢喜,反倒让考后的气氛变得有些尴尬。 事后,王先生解释说,儿子之前就想要一部新手机,但他担心孩子沉迷其中,影响学习,便想出了这个"苹果25"的主意。一方面,算是履行了承诺;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希望儿子专注学业的期望。 然而,这个本意是好的"中考礼物",却在网上引发了一场争议。 不少网友对这位父亲的做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种"惊喜"完全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是典型的自我感动。 试想一下,孩子刚刚经历了中考这个人生的第一个重要关口,身心俱疲,满心期待父亲承诺的礼物,却只换来了一个3D打印的"假手机",那种失望和沮丧可想而知。 父母本应该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而不是在这种时候开一个不合时宜的"玩笑"。 更重要的是,父母不能用这种方式来"教育"孩子。试图通过"欺骗"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只会损害亲子之间的信任,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教育应该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之上,父母要学会换位思考,真正倾听孩子的诉求,而不是自说自话、自作主张。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赞赏,特别是在付出巨大努力后。一个真诚的拥抱,一句衷心的夸奖,往往比任何物质奖励都更有意义。 父母要懂得及时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而不是用一个"礼物"就打发了事。 这件事给所有家长提了一个警示:在亲子沟通中,一定要多些换位思考,少些自以为是。只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也有网友为王先生叫屈,认为他的想法很有创意,在兑现承诺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孩子的关心和期望,这种良苦用心不应该被指责。 作为一个父亲,我能理解王先生的初衷。他是想在关键时刻鼓励孩子,却不愿过度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但问题是,他在决定"礼物"的时候,有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 一个孩子的心情是很敏感的,特别是在考试这种压力巨大的时刻。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和理解,而不是一个"惊喜"。如果父母的承诺和行动不一致,很容易伤害孩子对父母的信任,甚至引发叛逆情绪。 并不是鼓励父母在孩子提要求时有求必应,相反,适度的拒绝和引导很有必要。关键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尊重,而不是把教育变成一场"骗局"。 这件事也给所有家长提了个醒:在亲子沟通时,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是要真正倾听孩子的心声。只有站在同一高度,才能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同时,学校和家长也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过分看重物质奖励,只会让孩子养成功利的思维定式。相比一部手机,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热爱生活、追求上进的品格。 中考只是人生漫长旅途中的一个小站,孩子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在这个意义重大的时刻,父母给予孩子的,不应该仅仅是一部手机或一张成绩单,而应该是一颗善良、自信、乐观的心。 这颗心,是孩子面对未来挑战的最大底气。善良让他们懂得感恩和责任,自信让他们敢于追求梦想,乐观让他们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这些品质,都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地培养。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兴趣和特点。父母要学会欣赏和接纳孩子的不同,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而不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他们的成败得失。只有在父母无条件的爱中,孩子才能真正认识和接纳自己,从而建立起强大的内心。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父母有耐心、有智慧。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父母都要用心陪伴,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关怀和引导。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真挚、最宝贵的"礼物"。 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拥有一个幸福、充实的人生。当多年后他们回首往事,会感激父母给予的不是一部手机,而是一生的爱和智慧。这,就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信息来源:抖音杭州日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