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探视自己的母亲,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自己的儿子,说不出一句话来。 一位母亲与儿子的久别重逢,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动容的场景啊!1988年,当时已经93岁高龄的黄母,终于在阔别多年后,再次见到了自己的儿子黄旭华。 这一刻,所有的思念、牵挂、担忧都化作了热泪,母子二人紧紧相拥,泪流满面。 然而,谁又能想到,这位儿子竟然就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呢?是的,他就是黄旭华,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传奇人物。 黄旭华的成长经历,可以说是与新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他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儿时便随家人颠沛流离,辗转于各地求学。 但即便是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少年黄旭华的爱国之心却从未泯灭。他立下了报效祖国的宏愿,考入了国立交通大学学习造船专业。 新中国成立后,黄旭华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进入上海军管会船舶建造处工作。在那里,他参与了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研究工作,为日后的核潜艇研制奠定了基础。 然而,谁又能想到,中国核潜艇的研制之路竟是如此艰难而又神秘呢?当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决定自主研发核潜艇时,黄旭华毅然接受了这个秘密任务,成为核潜艇研究小组的核心成员。从此,他便开始了长达30年的隐姓埋名的生活,与家人断绝了所有联系。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没有先进的设备,就用土法上马的方式,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终于成功下水,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然而,对于黄旭华来说,这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1988年,已经64岁的他再次挑战自我,决定随艇进行极限深潜试验。在那次惊心动魄的试验中,他沉着应对,不仅验证了核潜艇的性能,也再次展现了科研工作者忘我的奉献精神。 93岁高龄的黄旭华仍然初心不改,每天坚持到办公室工作。他整理着多年来积累的资料,传承着宝贵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支持和鼓励着年轻一代,激励他们在核潜艇事业的道路上勇攀高峰。 黄旭华的一生,是爱国情怀的生动诠释,是科研报国的崇高典范。他60载风雨兼程,矢志不渝,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了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他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精神,他对科研事业的不懈追求,无不令人感佩。 黄旭华的爱国情怀,始于少年时代的报国之志。他立下了为祖国奉献的宏愿,即使在战乱年代也矢志不渝。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投身国防事业,在常规潜艇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当祖国需要他时,黄旭华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核潜艇研制的秘密任务。他明知这意味着与家人的长期分离,意味着无法照料年迈的父母,但他依然义无反顾。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正是他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在长达大概60年的科研生涯中,黄旭华始终保持着对事业的赤诚之心。无论是在艰苦的研制过程中,还是在取得成功后,他都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 即使退休后,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工作着,用自己的方式支持和鼓励年轻一代。这种对科研事业的不懈追求,令人肃然起敬。 黄旭华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奉献。他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更是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光辉典范。他的精神,必将激励更多有志之士,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矢志奋斗。 这样的人生,注定不平凡。他的故事,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为祖国的强盛而不懈奋斗。黄旭华,这个响亮的名字,已经永远地镌刻在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史册上,成为民族复兴路上的一座丰碑。 让我们铭记这位老一辈科学家的丰功伟绩,让我们传承他的爱国情怀和科研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信息来源:新华视点2017-12-03——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父亲至死不知他在干什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