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密谈涉核谈判和台湾
3个月后才传出消息
此前,居委会中心理论组推荐我去跟美国大使馆政治处、文化处的官员对话。
那时中美关系即将达到冰点,这种对话不多见。我参加过智库的两次使馆代表和美国政府官员的直接对话。当时我就有一种感觉,像这种层级的对话,把我这个退休老头都提溜来了。我就寻思,那各个层级、各个方面对话,是不是明里是一回事,暗里是另外一回事。
智库的老大跟我说,你说呢?
我突然间明白一点事儿,原来是这样。
中美之间的对话并不都是由媒体报道出来,这些消息有的要报,有的不报,有的十条对话报道一条。
今天我刚刚看到一条消息说,中美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对话,是秘密会谈。这是在会谈发生的三个月之后才传出的消息。这条消息哪来的?
——路透社。其实国内媒体也有报道,两名参会的美国代表透露,今年3月份以来,中美在上海恢复了5年来首次半官方性质的核谈判。有记者在我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询问相关情况,但我方并没有进行置评,从内容上来看,这场对话确实高度敏感!
中方参会人员告诉美方代表,中国不会因为台湾问题使用核武器。
关于这个问题谈了三个月,之后才传出消息。据说美方代表跟路透社透露出来,美方担心一旦中国在台湾地区问题失败,中国可能会使用核武器。而中方参会代表明确告诉美方,你把心放在肚子里。
在不使用核武器的情况下,解放军在常规战争当中取胜犹如探囊取物。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武力在什么情况下会对台湾造成什么样的结果?
大家回忆一下,这次香格里拉会谈中国国防部长的用词。中方参会人员在对话当中强调说,我们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奉行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绝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政策,被概括为最低限度的核威慑政策,中方没有宣布核政策发生改变。
但是中国也跟美国人说了,“我们对与你们达到核均势不感兴趣,更不用说优势了。”
中国对美国有几个核弹头的事情不感兴趣。我记得我的老朋友谈论过中国的核弹头问题,他曾经说要达到1000枚核弹头。
中国有多少枚核弹头?这是绝对核心机密,是国家的最重要的机密之一。老朋友能谈这个问题,我相信他一定有自己的消息来源和他自己诉求目的,但是咱老百姓跟人家差得远,一直不太理解这些问题。
按照这次路透社报道的,中美在上海关于核问题的谈判。中国方面明确说了,我们对与你们达到核均势不感兴趣。美国究竟有多少核弹头,我们不感兴趣。
我们说的是不感兴趣,并不是说我们就没有这个能力。中国是工业大国,我们的工业能力是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加上一大堆国家工业能力的总和。
核武器说到底是工业能力在国防工业上的体现。中国到底发生什么变化?中国代表说,什么都没改变,一切如常,是你们美国太夸张了,一惊一乍,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如果在上海确实存在着这场中美核谈判,那么按照路透社的报道,这应当是一场半官方性质的“二轨对话”。
政府间的谈判是第一轨道,民间是第二轨道。而两国或多个国家的前官员、专家、学者之间非正式接触,则被称为“二轨对话”。此外还有“1.5轨”的说法,即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都参加的对话。
有人会疑惑,我自己也纳闷。既然谈判就谈判呗,这事儿有什么必要秘密谈了三个月,然后才由路透社公开?到现在为止我们的媒体还没有公开讨论这个事儿,为什么会这样?
我能猜想到的一个原因是拜登现在憋着,闭关了。这两天老头特别担心,既然骂中国,跟中国使厉害能够赢得更多的选票。特朗普对中国抡起拳头来,什么话都说到底了,而拜登也不想示弱,因此在这个时候和中国的正面接触可能会减少选票。所以拜登要求中国,不能公开中美在上海的会谈内容。
现在有些美国人特别多事儿,动不动就板起脸来。而且美国是选举政治,中国老百姓不太懂这些。美国两个老头要对决,突然间就变出了一个极其敏感的事件。三个月前,中美关系有一点回暖的倾向,中美之间的各个领域对话逐渐重启。而在核的领域当中,前段时间双方之间的对话一直没恢复。
中国方面有一个看法,美国核武器的数量处于绝对优势,中方为什么要跟你公开信息?
这么多年来,美国一直指责中国核政策不透明,美国要求我们透明。而我们干嘛要跟你透明?我不透明,我拥有某种主动。我身上藏了多少手榴弹,干嘛要告诉你?
我们在谈论核内容时,美国人问我们——对不起,无可奉告。更重要的是中国核力量与美国,与俄罗斯不在一个量级。所以中国在相当长时间对于核谈判的讨论,都认为时机不成熟。
但是出于中美大局的考虑,在特朗普政府时期,中国和美方还是保持着“二轨对话”和“一轨对话”,向美方传达中国的立场。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5月访美,他和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举行会谈,和各界人士座谈,会见了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访华代表团,还会见了中国美国商会的主席谭森率领的商会代表团。
马部长很低调,去年我参加美国使馆国庆日的时候,站在马部长旁边。我没认出他来,自己随便站到了他的身后。
最后,关于中国和美国核问题谈判的“二轨对话”问题,暂且介绍到这儿。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如若有任何问题,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章|路透社、外交部
责任编辑|胡言 王德波
部分图片|网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