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消息传回魏国,魏国上下一片欢声笑语,唯有黄权默不作声,悄悄落泪。曹丕听说后,就召黄权来谈话。所有人都认为黄权这次必死无疑,不成想,黄权不仅没死,还受到曹丕的褒奖。 三国时期,很多文臣武将都曾经更换门庭,最为成功的莫过于贾诩,封侯拜相;最差的莫过于吕布,被人唾弃,白楼门被杀。但是也有一个人,他更换了三次主人,他不仅没有落得骂名,他的每任主人都还称赞他忠义,他就是黄权。 黄权,他出生于川中大族,还文武双全,他就被益州牧刘璋征召为官。 刘璋也成为了他第一任君主。 刘璋并非明主,他只是占据着蜀中天险才得以在诸侯争斗的乱世中勉强活下来,其中张鲁都能常常欺负他,张鲁每次主动攻击他,都能大获全胜。 刘璋视张鲁为心腹大患,当他的下属张松和法正提出,不如请刘备来帮助他清理张鲁。刘璋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刚想答应,但是黄权却有不同意意见。他说:“刘备有野心,还素有仁义之名,一山不能容二虎,您不能贸然请他前来。” 其实,张松和法正知道刘璋并非明主,他们想要里应外合,推举刘备为主,所以这才提出这样的建议。但是刘璋没有听黄权的,执意请刘备前来,果然,刘备还没有帮忙击败张鲁,就先抢了刘璋的地盘。 当时郡县看到这个情况,都主动投降刘备,但是黄权守着一城他誓死守城不投降。刘备想要招揽黄权,就让刘璋主动写信给黄权。看到刘璋的书信,黄权也看出刘备有容人的度量,这才归顺了刘备。 于是,刘备就成为了黄权的第二任君主。 黄权在刘备手下,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张鲁占据汉中,汉中是蜀中的咽喉,想要稳坐蜀中,那么汉中必须保住;若是失去了汉中,就等于失去了蜀中的半壁江山。 当时曹操攻打张鲁,若是张鲁输了,唇亡齿寒,蜀国也岌岌可危了。黄权就劝刘备帮助张鲁,顺便争取一下他。谁知,张鲁反感刘备,所以他主动投降了曹操。 刘备对此都准备放弃了,但是黄权继续规劝他,曹操的手下才刚得到了汉中,现在还有夺过来的希望。刘备经过分析,觉得此话有理,所以他集合蜀中全部的力量,准备和曹操的手下夏侯渊“背水一战”,最终蜀国大胜,夺下汉中。 有了汉中,蜀国连通了几个地方,三国鼎立之势才算是真正形成了。这一次黄权功不可没,刘备也愈发看重黄权。但是黄权却因为刘备的一个失误,变得无家可归。 公元220年,东吴背信弃义,杀了关羽,抢走了荆州。刘备被气得失去了理智,他要举蜀国之力去找东吴算账。 当时黄权看到刘备的冲动,他便冒死劝谏,他说:“吴人骁勇善战,我国沿水路顺流而下很容易,但是易进难退,不如让我带一队人作为先锋,先去探探敌人的虚实,您在后总领全局即可。” 黄权想要自我牺牲,还是没有换来刘备的清醒,他不仅不听劝,还把黄权掉到江北去防御曹魏,他自己则带人去攻打东吴。 东吴早就做好了准备,刘备贸贸然前去,遇到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刘备被打得差点没有任何一点退路,若不是属下誓死相护,刘备连活路都没有。后来,刘备退守到白帝城,他元气大伤,大病了一场。 黄权看到刘备大败,他本想带兵去支援,但是他回蜀中的路,已经被陆逊给截断了,他回不去蜀国,又不能投降陆逊,所以只能带着他手下的几千人马去投被曹魏,当时曹魏已经是曹丕当家。 看到黄权来了,曹丕非常高兴,亲自接待他。曹丕还问黄权:“你是准备效仿韩信和陈平,放弃项羽而投奔刘邦吗?” 黄权说:“我回蜀国的路被东吴截断了,我身为蜀将不能投降东吴,所以只能投奔魏国了。降军之将能够被留住一条性命,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如果敢效仿古人呢?”不卑不亢的回答让曹丕找不到反驳的话。 于是,曹丕就成为了黄权的第三位君主。 黄权投降蜀国之后不久,就有人传来消息,说黄权的家人被刘备给杀了。 曹丕特意告诉黄权这件事,还让他尽早给家人发丧。但是黄权却没有立即行动,他说:“我与旧主刘备和军诸葛孔明先生,推心置腹,我素知他们为人,他们也知道我的心思,这件事未经证实,贸然发丧,恐怕弄巧成拙。”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黄权确实打探到家人依旧平安。 当时也有人提议,杀掉黄权的家人,毕竟他确实投降了魏国。但是刘备却说:“这件事不是黄权的错,而是我的错,都是我没有听他的话,不然也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我不能再伤害他的家人。” 不枉黄权的忠义,刘备也善待了他家人。 后来,刘备去世,魏国上下都很高兴,只有黄权一个人在偷偷落泪。这件事被曹丕知道了,曹丕立即派了十多个侍者去宣他入宫,曹丕本意是想要吓唬一下黄权,可是黄权却非常淡定,临危不惧。 曹丕问黄权:“你不怕我杀了你吗?”黄权说:“旧主身死,我不能尽忠,难道哭一哭都不行了吗?”听到这话,曹丕很感触,将来他死了,不知道谁还会为他哭一场。 曹丕体谅黄权的忠义,不仅没有责怪他,还是褒奖了他一番。 240年,黄权在魏国去世,他这一生虽为魏将却从未攻打过蜀国。20年后,他的儿子黄崇战死在魏灭蜀的战役中。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