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市值飙升全球第二
他却放出一番惊世骇俗的“反华”言论
众所周知,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利益,亦是不容触碰的禁忌和红线。可偏偏有人在公众场合把台湾省称作“国家”,这个人在中国非常受舆论关注。他糊涂了吗?他被人利用了吗?他“飘”了吗?#黄仁勋称台湾为国家##国台办说希望黄仁勋好好补补课#
他是美国半导体公司英伟达的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
黄仁勋最近在台湾省开展商务活动,他竟然发表了台湾省是“国家”(country)的一系列的言论。据台湾当地媒体报道,黄仁勋参访台湾企业,被台媒问及台湾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地位时,黄仁勋用流利的英语回答说,“台湾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此话一出,台媒当时就乐开花了,台湾地区的伪领导人更是大加欢迎。于是台媒就开始大肆宣传黄仁勋称台湾是‘国家’的言论行为。
黄仁勋是美籍华人,是半导体天才、科技精英、著名企业家。他出生在台湾台南,9岁随父母去美国。按说他的买卖做大了,无论是在美国、法国、德国,还是在中国都是一手是商海,一手是官海,在老江湖的江湖里游泳,他不懂政治是不可能的。
截至目前为止,英伟达的市值已经突破了3万亿美元,达到了3.01万亿美元,已超越苹果,并成为仅次于微软的全球市值第二大公司。投资者和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英伟达赶超微软的3.15万亿美元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让人惊讶的是,市值从2万亿美元攀升至3万亿美元,英伟达仅花了约3个月时间。
大陆和台湾是一个中国的关系,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关系。当时国民党逃到岛上以后,在美国的庇护之下形成一个内战没有解决的武装割据的一个土围的问题。
黄仁勋不会不知道,他作为这样量级的企业家,应该对这个事情了如指掌。所以他是不小心说秃噜了,还是被人家有意栽赃陷害?亦或是他现在出于生意方面的考虑,有意要用这种方式来考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耐心以及对他的态度?
各家媒体关于这个事情的报道,主要是说黄仁勋似乎“飘”了。这个说法只是个表面形象,他有可能是“飘”了,说话不注意。但是台媒在这件事情上如获至宝,大肆渲染确实是对大陆网民的严重挑衅。
到目前为止,黄仁勋本人没做任何回应,他的企业公关团队也没回应。
此事有两个背景。第一个是英伟达现在在大陆市场面临着重大挑战。英伟达的重要市场创收来源是中国大陆,这家公司在大陆的销售额一直占他数据中心业务收入的20%~25%。
今年2月,英伟达的首席财务官Colette Kress曾表示,美国的出口限制对英伟达很麻烦,可能导致英伟达在大陆的收入份额骤降至中等个位数百分比。这影响太大了。
第二个是今年6月4日,台北电脑展开幕,黄仁勋发表讲话。他在台湾出生,在大陆生活了更长时间。我记得前不久在节目上讲过,黄仁勋到北京、上海、深圳与员工共度春节,当时我还赞扬他。他扭秧歌儿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疯传,他穿着东北大花袄与大陆的员工、客户互动,气氛很欢乐,有一种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的感觉。这个时候中国和美国地缘政治紧张,美国在收拾中国,中国不服,所以想干英伟达。
黄仁勋传递的信息是受拜登政府限制,他需要中国市场,他想赚钱,他是商人,有这个念头没有错,他需要和中国客户、中国员工搞好关系。
但是黄仁勋有一个幼稚的想法,他想在中美政府之间剑走偏锋,向中国卖家出售性能比较低的AI芯片。中国客户也不是你卖给我什么,我就要什么。中国客户也不想要降级的芯片。
黄仁勋不是不想卖,是不敢卖,美国政府收拾他。现在的情况是,不少中国企业减少对英伟达芯片的订单,要是有缺口怎么办?缺口就是中国有华为,所以国内的很多企业把先进的半导体订单直接转给华为,还有其他本土企业。
黄仁勋就急了,本来这块蛋糕是我的,怎么能给华为?很多人说因为没有荷兰阿斯麦的光刻机,中国想要制造先进的芯片几乎没可能。光刻机做不出来,哪来先进的芯片?而且光刻机是很多国家最后才弄成的东西,给图纸也造不出来。说这话的还包括一些人物,那牙齿咬得咯咯直响。
令人振奋的是现在华为突破了,中国的芯片做得越来越先进,而且还换道超车,换了另外一种方式来做最先进的芯片。我们跟美国还有差距,但是中国一定会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去。黄仁勋有这个压力,他最了解情况。失去中国市场和数据,对英伟达来说是腹背受敌。
黄仁勋对大陆市场高度依赖、高度关注,特别不愿意失去。一档台湾的政治节目里说黄仁勋在台湾备受关注。
黄仁勋去台湾,地区伪领导人赖清德想跟他见面,他也不见,因为他太在乎大陆的市场了。就算商人从利益角度出发,也会什么都不讲,毕竟这么大的市场要拱手让出去,肯定不愿意。但是不管怎么说,现在把台湾称为一个“国家”,到底怎么回事?可能是嘴说秃噜,可能是模棱两可,也可能被媒体利用了,各种可能性都有。
我认为成功的商人一定是非常精明的,有的商人故意放狂话,那就是他明白一定的利益关系后就想这么说。
但如果在乎大陆市场,考量企业的前景,商人说话的严谨性也会一点不亚于华春莹、毛宁,毕竟他们心里会有数。
(本文根据司马南老师视频节目整理,内容有删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