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城》之后再无文化沙漠,香港文坛开山人西西去世】 (12月18日),”素叶工作坊”于社交平台Facebook公布噩耗,”西西今晨八时十五分因心脏衰竭,在医院安详离世,家人、何福仁、梁滇瑛陪伴在侧。西西一生,精彩丶愉快,并且有益,有意义。我们都会怀念她。”西西是香港著名作家,今年5月23日,艺发局公布西西获”第16届香港艺术发展奖”之”终身成就奖”;其作品〈碗〉被列入香港中学文凭试(DSE,类似内地高考)中国文学科的指定篇章之一。西西的作品还广受国际认可,获奖无数:1999年,西西的作品《我城》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廿世纪中文小说百强之一;2005年,西西获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的”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2011年被选为香港书展”年度文学作家”;2014年获”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之”贡献奖”;2019年获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同年底,获瑞典”蝉文学奖”。同时,她与友人先后合办《大拇指周报》(1975年创刊,1987年停刊,12载出刊224期)与素叶出版社(1979年成立,现为素叶工作坊)。甫听闻西西逝世新闻,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深表惋惜,”西西毕生致力文学创作,亦尽心教导后辈,作育英才,是重要的香港作家之一,成就卓越。她的作品具备艺术性,文学价值足以成为典范。她的离世是香港文坛损失,我们将永远怀念她。” 为香港文学开天辟地、成为一代回忆的西西,其实并非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据西西生前的好友何福仁介绍,西西本名张彦、张燕,原籍广东中山,1938 年生于上海浦东(也有媒体考证实际为1937年);1941年为逃避战乱,全家迁往浙江金华兰溪市上徐村;1945年,抗日胜利后再迁回上海;直至1950年随父母定居香港,为一向被称为文化沙漠的香港开启”我手写我城”的香港故事。2019年,西西走上”纽曼华语文学奖”颁奖台,对世界说自己12岁从上海移居香港,成为了”地道的香港人”。该奖是美国第一个为华语文学(诗歌)设立的奖项,号称”评委基于文学价值选出最能表现人类生存状况的作品”,历届得奖作家包括莫言、韩少功、王安忆、杨牧、朱天文,西西是第一位来自香港的作家。 为补贴学费与家用,来港读书的西西开始写作,中学时期已向《星岛日报》、《中国学生周报》、《青年乐园》报刊、杂志投刊散文。其后,创作文体扩大至诗、散文、长短篇小说、书评书介等40余种,代表作有《我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哀悼乳房》、《飞毡》、《缝熊志》、《钦天监》等。其中,《我城》以中学毕业生阿果的目光,为读者描绘了70年代香港街景与市民生活,提出了”香港人没有国籍没关系,但有城籍”的城市身份认同思考。台湾学者郑倍蓉认为,”因着历史不可逃脱的缘由,西西的生命轨迹镶嵌在整个时代的巨轮之中,其写作的城市小说无法和历史切割,反映了香港这城市曾经经历的历史洪流与漩涡,身为一位作家更有使命感将这座城市所经逢的惊涛骇浪呈显出来。” 关于城市文学的思考,也有学界观点指,西西的创作专注于”我”,早年以在香港生活经历为背景创作的《我城》、《美丽大厦》等,呈现了细致流动的城市生活,琐碎平凡的文字间透露作家对香港本地的情感与记忆,并以个体实践和生命历程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和风采。曾借住的亲戚家搬出后,西西先后住在红磡、北角,后在土瓜湾的美利大厦扎根,居住了半个世纪。何福仁指,《美丽大厦》其实写的就是她的旧居美利大厦,里面住着来自内地的新旧移民,五湖四海,南腔北调,是香港早期的缩影。而与上一篇小说《我城》相比,其实就是从一个城,收细为一座大厦,一横一直,从宏观到微观,笔法、语调两者又完全不同。 何福仁还指,西西位于美利大厦的单位,实用面积很小,但想象空间无限,她在厨房旁放一小凳,在凳上写了《我城》、《美丽大厦》、《哨鹿》、《哀悼乳房》,等等许多小说,还写出诗集《石磬》。她在任何环境都可以写。虽然获奖无数,但西西甚少接受媒体采访,常年躲在自己位于土瓜湾的小公寓里写作、制作玩偶,生活十分低调,依靠提前退休所拿到的微薄养老金养活自己、养活写作。在生前为数不多的专访中,西西透露,自己没有计算机、手机,也没有传真、网络,家中只有一个电话,自嘲是”百无”,并称自己与香港本地的作家也很少有联系,不想作家朋友们应酬,”写作是一个人的事情。我希望外面不要烦我,我要过平静的生活。” 今年2月,由台湾洪范出版社出版的《钦天监》全文万逾字,虽然话题转向截然不同的中国历史,但仍是由西西逐字逐句手写出来的。该书使西西成为第一位写”康熙一朝钦天监”的作家,也是西西的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