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国股市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最高,受到保护的条款反而最少? 第一,个人投资者在我国股票市场持有的流通股比例超过任何机构 我选取的国内专业机构为公募、私募、保险(不包括险资通过公募基金入市的持股部分)。 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一般法人持股占比为45.70%。 剔除一般法人持股,按照自由流通市值口径计算,A股投资者结构测算结果是: 个人投资者持有流通股的比例为29.53%; 境内专业机构投资者合计持股市值占比为20.35%; 公募基金是持股比重最高的机构投资者,持有A股总市值5.39万亿,占A股总市值比重5.95%,A股流通市值、自由流通市值分别占比7.74%、14.65%。 外资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3.08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4.42%,占自由流通市值的8.36%。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持有流通股市值2.61万亿,专业机构投资者中仅次于公募和外资,占A股流通市值和自由流通市值比重分别为3.75%、7.09%。 保险资金持有A股股票市值2.01万亿,占A股流通市值和自由流通市值的比重分别为2.89%、5.47%。 剔除一般法人持股进行统计,2015年至2023年3季度,个人投资者、境内专业机构、外资持股比例分别为:50%—56%、36%—41%、8%—10%的区间。 2023年三季度,个人投资者占比54.13%,占比仍然最高。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1年,个人股票投资者数量分别为9882万、11778万、13362万、14615万、15937万、17736万、19694万。在这期间的2016年1月末,个人投资者数量首次突破1亿;2019年3月末达到1.5亿;2022年2月25日突破2亿。截至2022年3月末,我国自然人投资者数量达到20196.91万,达到第二个亿级里程碑。 A股投资者数量突破1亿历时26年。从1亿到2亿,历时6年零一个月。 基金投资者数量呈现的增长态势与此高度相似。截至2020年末,基民人数接近6.7亿,而2021年末已超过7.2亿。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基民人数净增5000万。 2015至2023年这一期间,个人投资者数量大幅增加,流通股持股比例反而由80%降到2023年第三季度的54.13%。这与股市大幅下跌密切相关。2015年6月12日,上证指数最高点5178点,2024年2月5日的最低点2635点。最高跌幅达到49.11%,指数接近腰斩。 第二,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99%,但是完全被避险机制融资融券拒之门外 我国股指期货、股指股权、融资融券(含转融通)三大交易机制最低50万元的门槛,正好将这90%的投资者完全拒之门外。 中金所期货期权产品申请交易的资金要求:申请开立交易编码前连续5个交易日保证金账户可用资金余额均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 沪深交易所申请期权产品资金要求:申请开户前20个交易日日均托管在其委托的期权经营机构的证券市值与资金账户可用余额(不含通过融资融券交易融入的证券和资金),合计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 融资融券(包括转融通)的资金要求:前二十个交易日的日均资产不低于50万(T-1日的,不含B股,不含泰融E借来的资金;包含我公司理财产品;包括港股通股票的市值)。 将中小投资者拒之门外,意味着也失去了所有的避险对冲工具机制保护。 第三,保护中小投者,不在于口号喊得响亮,在于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保护中小投资者,当然要充分听取他们正当合理的诉求,彻底戒除口惠而实不至的陋习。只有坚决果断从制度和机制两个方面消除人为割裂形成的巨大漏洞,才能彻底摆脱保护中小投资者始终处于口头承诺的尴尬处境。这是建立以投资者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内在逻辑的必然要求,是中国股市真正能够具备高效投资价值功能的基本要求,是中国股市与建设金融强国的使命担当有机结合的迫切要求。#如何有效保护中小投资者#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