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公募基金业绩连续亏损,为何管理费用几乎不受影响 中国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

公募基金业绩连续亏损,为何管理费用几乎不受影响 中国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8家,其中,外商投资基金管理公司51家(包括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内资基金管理公司97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子公司13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家。以上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30.78万亿元。 截至4月底,股票基金份额达到2.74万亿份,环比增长0.75%;最新净值规模为3.18万亿元,环比增长2.78%。 混合基金方面,截至4月底,混合基金最新份额为3.41万亿份,环比下跌0.63%;最新规模为3.72万亿元,环比增长1.86%。 公募基金自2023年6月超越银行理财规模,已经坐上资管头把交椅。 自2023年以来,公募基金规模已经增长了4.75万亿元,增幅达18.23%,累计4次创出历史新高。 但是,我们不要被这所谓的屡创历史记录的数据蒙蔽。 就品种而言,截至4月末,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的规模合计约19.57万亿元,合计占公募基金总规模的63.60%,接近三分之二。 据Wind数据统计,2020年公募基金发行规模3.1万亿;2021年发行规模2.97万亿;2022年公募基金发行规模腰斩,为1.48万亿。 2023年发行份额1.15万亿,共成立1281只基金,其中,股票型基金成立346只,发行份额1426亿份;混合型基金成立362只,发行份额1535.48亿份;债券型基金成立377只,发行8198.63亿份。三者占比分别为13.31%、12.36%、71.06%。平均发行份额9.11亿份,创历史新低。 截至2023年底,公募基金有效账户达15.22亿户。个人投资者已经成为绝对主力。 公募基金的规模扩张也意味着必须肩负更更加深远的使命担当。但是,从行业发展现状看,规模扩张并没有带来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基金赚钱基民赔钱”格局依旧。 高位接盘侠是基民赋予基金的最名副其实的桂冠。基金作为询价机制非常重要的参与者,理应本着为投资者负责的态度,认真评估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履行好询价机构的职责。但是,所有的给出400多倍甚至超过500倍市盈率的股票询价几乎都是公募基金所为。 2023年1至10月的280余起IPO项目,88家公募基金在询价中因为报价偏高从新股获配名单中被高价剔除。德邦基金在泓淋电力IPO询价中溢价率超过600%。 以华夏基金旗下的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和华夏沪深300ETF为例。 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成立于2020年9月28日,截至2024年3月31日基金规模为729.32亿元。自成立以来亏损46.68%。近一年收益率为-31.44%。2023年净亏损-92.59亿元,2022年净亏损96.74亿元,两年合计亏损189.33亿元。但是,两年合计取得利息收入2.45亿元。主要来源是证券出借利息收入,即参与转融通获得的报酬。该基金2023年参与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的证券数量高达142只。 盘点公募基金近十年业绩,58.5%的公募是跑输大盘指数。 2022至2023年,公募基金连续亏损两年。 2022年公募基金合计亏损14547.80亿元。其中,混合型基金,年内累计亏损1.12万亿元;股票型基金、国际(QDII)基金、FOF基金分别亏损5801亿元、352亿元、171亿元。货币市场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盈利,分别为2010亿元和863亿元。 2023年,根据天相投顾统计数据,公募基金整体利润-4347.74亿元。但是,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合计亏损达8900亿元,其中混合型基金亏损5725亿元,股票型基金亏损3245亿元。依靠债券型货币型基金分别实现的2381亿元和2281亿元利润算是挽回了一点颜面。 Wind数据显示,2023年回报率倒数十只基金亏损幅度全部超过40%。 权益基金有14家基金公司去年亏损超过100亿元,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旗下产品分别亏679亿元、568亿元。广发基金旗下权益基金几乎全军覆没,亏损637.45亿元。 Wind显示,自2019年开始,公募基金的清盘数量连续5年呈现扩大态势。2019年至2023年的清盘数量分别为134只、174只、254只、233只和260只。 2022年大幅亏损的同时,管理费仍然比2021年的1425.87亿元增长2%。达到1458.87亿元。 2023年,即使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全行业合计收入管理费1356.57亿元,与2022年的相比,降幅仅为7%。 基于公募基金的惨淡业绩,通过完善与投资者回报相匹配的薪酬管理体系,推进基金的费率改革,彻底废除旱涝保收的管理费,完全和基金的效益直接挂钩,应当成为最佳抉择。废除基金摆脱摆摊子收费模式,建立健全公募基金与投资者利益绑定考核制度,显得尤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