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我国券商的守门人职责已经沦为鸡肋,成为中国股市健康发展的拦路虎 根据中国证券业

我国券商的守门人职责已经沦为鸡肋,成为中国股市健康发展的拦路虎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证券公司数量141家,总资产11.65万亿元。 三十多年的中国股市,放松投行建设、道德培育、投资能力成为最大失误。非但没有培养出一家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券商和实现超级投资收益的顶级基金管理人。券商长期处在襁褓生存和倚重政策偏饭的环境之中,这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最大软肋。 暴利驱使下涉及上市环节的关联方、客户、供应商、金融机构等主体协同财务造假违法违规舞弊者屡禁不绝,玩忽职守,心存侥幸,投机取巧,推卸责任就成了家常便饭。铤而走险,沆瀣一气,造假护短,看门人成了为大肆敛财者的望风者和守护者。同时说明我们对守门人的培育监管的一系列制度措施存在严重瑕疵。长期仅仅依靠监管谈话、出具警示函等追责措施,根本无益于他们自觉增强独立思考、价值判断、社会责任、道德规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庄严承诺完全流于形式。 截至5月5日,各板块在审企业共552家。2024年已公布终止审查(撤材料+否决/终止注册)企业135家,其中上交所45家(主板26家,科创板19家),深交所56家(主板17家,创业板39家),北交所34家。 2020年,证监会向证券公司及从业人员发出288张罚单。投行业务为罚单“重灾区”,共收到60张罚单,相比2019年增加33%,都涉及到IPO项目。 2021年,75家券商及相关从业人员被开出266张罚单。海通证券19张最高,其中18张罚单均指向其投行违规。银河证券12张,安信证券11张、申万宏源10张、华西证券9张、中信证券9张、国元证券8张、国金证券和国信证券7张,财通证券、方正证券、华泰证券、兴业证券和中泰证券各6张。 2022年,证监会向证券公司开出罚单382张,涉及58家证券公司、46家分支机构,325名从业人员。其中机构违规154张罚单。所犯情形几乎和上年相同。 2023年,证监会及上交所、深交所等监管部门累计对86家券商下发共计323张罚单或监管警示。其中134张罚单涉及经纪业务违规,105张涉及投行业务违规,48张涉及研报违规,20张涉及资管业务违规。 2024年1-3月累计罚单超160张,其中机构罚单52张,人员罚单112张,共计168名从业人员(人次)被问责。涉及的券商涵盖海通证券、招商证券、中信证券、民生证券和平安证券等多家券商。 尤其是头部券商带头顶风违法乱纪的大案接连不断: 4月12日被证监会立案的中核钛白实控人和中信、海通证券串通规避限售期,定增融券套利,合计被罚没2.35亿。券商和机构矢口否认的利用转融通实现限售股出借套利以及操控路线被中核钛白一家公司的实证彻底揭穿。中信证券是这一违反限制性规定转让股票行为的套利实施方案的制定者。成为两大头部券商主动废弃自身职责规范要求,主动沆瀣一气勾结导演弱肉强食的恶性案件。 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指出的主要违法事实: 中信、海通证券与中核钛白及其实控人,通过衍生品交易安排,实质参与非公开发行,并以市价融券卖出,提前锁定与非公开发行股票折扣价之间的价差收益,变相规避限售期规定。 中信证券还是*ST左江保荐承销商和持续督导机构;广发证券是康美药业和ST美尚的保荐承销机构;中信建投近三年至少卷入9起欺诈发行案。紫晶存储欺诈发行一次,红相股份欺诈发行三次,恒大债5期欺诈发行。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行业机构内部治理,回归本源,稳健发展,加快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 3月15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 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其核心是,坚决纠治拜金主义、奢靡享乐、急功近利、“炫富”等不良风气,行业机构要潜心修炼“内功”,着力提升核心投研能力,强化“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为投资者提供更为优质的专业服务,坚决破除“例外论”“精英论”“特殊论”等错误论调。券商行业作为直接融资“服务商”、资本市场“看门人”、社会财富“管理者”的功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形成2至3家具备国际竞争力与市场引领力的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力争在战略能力、专业水平、公司治理、合规风控、人才队伍、行业文化等方面居于国际前列。 愿望很美好,任务很艰巨。券商对IPO项目的审核质量和风险控制能力是保证证券市场运行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检验券商道德水准、业务能力、审核能力、风控能力的标尺。公正、权威、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是注册制取得成功的关键枢纽。基于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守门人”队伍建设的现状,必须果断整风肃纪,施以严刑峻法,清除害群之马,彻底根治襁褓生存环境倚重政策偏饭的弊端,提高道德修养增强责任担当,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