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途中,詹才芳看到几个红军抬着一个红军准备扔在草地上,于是下马去询问情况。他们说这个人病得太重,带不走了。詹才芳仔细看了看,说:“还是不要扔,这么年轻,个子又大,一旦病好了扛机枪是把好手,把我的马尾巴给他拉着试试。” 詹才芳将军的一生,正如那个风雨交加的年代,充满了波折与荣耀。黄安县高桥区詹店,这个坐落于湖北省的小镇,见证了詹才芳从一个雇农家庭的孩子成长为新中国的开国将军的传奇历程。1924年,詹才芳踏入了革命的征途,开始了他的光荣与梦想之路。 詹才芳十七岁时,他的父亲早年去世,留下母亲与兄弟两人相依为命。在董必武主办的武汉中学,詹才芳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开始接触到了社会主义的思想。不久,他和兄弟詹才华一起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共青团,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7年的黄麻起义,詹才芳作为一个刚转入共产党的年轻人,初尝战火的洗礼,他目睹了无数的牺牲与斗争。在红军时期,詹才芳迅速成长,他先后担任红四方面军红九军和三十一军的政委,参与了多次重要的战役,展现出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 抗日战争爆发后,詹才芳又被调往冀热辽军区和冀东军区,担任副司令员和司令员。在这一时期,他不仅要面对外敌的严峻挑战,还要应对内部的复杂局势,稳定军心,指挥作战。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紧接而来。詹才芳此时已是东北民主联军第九纵队的司令员,后来又晋升为四十六军军长。他的军事生涯中,无论是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詹才芳始终站在战斗的第一线,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1990年,已经高龄的詹才芳将军在北京三零一医院接受治疗。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仍然接受着老战友和昔日部下的慰问。徐向前、李先念、洪学智、秦基伟、陈锡联、陈再道等,这些曾经的同志和部下,都给予了詹才芳极高的评价和深厚的情谊。 詹才芳与许世友将军的友情尤为深厚。两人在战火中结下了不解之缘。许世友的直率和倔强,常使他在生活中遇到麻烦,但詹才芳总能以其人生经验和智慧,助他一臂之力。两人的交往中,许世友曾无数次表示,只有在詹才芳的身边,他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安心和温暖。 詹才芳一生坚持原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尽管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每一次开口,无不是箴言警句。他在部队中推行严格的纪律,却也处处关心士兵的生活和成长,赢得了广泛的爱戴和尊重。 1938年,吴克华将军刚刚宣布军区大院不准养鸡的规定,却特意为副司令员詹才芳开了一个例外。原来,素有"斋公"之称的詹才芳将军长年茹素,只食鸡蛋以补充营养。吴克华在宣布禁令时补充道:"詹才芳副司令员例外。他不吃肉,只吃鸡蛋。" 时光回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岁月。一个小插曲,却成为尤太忠将军终生难忘的救命之恩。那是在长征途中的某个寒冷夜晚,身患重病的尤太忠奄奄一息,几个战士正准备将他抛弃在荒野中,詹才芳将军恰巧路过,急忙下马询问情况。得知尤太忠病重难以带走后,他沉思片刻,吩咐道:"不要扔,这么年轻,个子又大,扛机枪是把好手,你们给他一个马尾巴试试。"尤太忠就这样拉着马尾巴,跟随大部队走出了绝境。事后,他经常感慨:"我这条命是拉马尾巴拉出来的。" 詹才芳将军的乡土情结深厚。但凡家乡来人,他必定以最高礼遇相待。自己较好的衣物鞋帽,也全部送回老家。连一支儿子垂涎已久的双筒猎枪,他都执意赠与家乡来人。"老家苦得很,他们很可怜,猎枪带回老家可以打猎,解决吃的问题。"将军如是安抚失望的儿子。 1967年,周恩来总理询问詹才芳湖南省是否还有可用之才。詹将军答道:"有两人,一个叫万达,一个叫华国锋。""华国锋这个人怎么样?""老实可靠。""现在何处?""'湘江风雷'所握。"詹将军遵照总理指示,亲赴长沙,将华国锋从"湘江风雷"组织手中解救出来,专机护送至北京。华国锋由此得"解放",从此平步青云。日后,每当詹才芳入湘,华国锋必设素宴款待,以表谢意。 詹才芳将军一生简朴如素,却对家乡和战友情深意重。他常说:"粗茶淡饭,百事可做;清心素食,万物不移。"这位可敬的老红军用朴素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坚定的人生信念。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