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死之后,你们要记住日本对我们的恩情,不许回中国效力,”一个奄奄一息的男子躺在病床上,用最后的力气说出了临终遗言。
这个男子正是清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
善耆此人,前半生忠心耿耿,一心为国。可惜因为一系列变故,让他走上了极端,一心跟着日本人混。不仅将38个儿女悉数送往国外,嘱咐他们不要为国效力。他的儿女中甚至出了一个臭名昭著的汉奸。
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
前半生英明,胸怀一腔热血,试图力挽狂澜善耆的出身不简单,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豪格那可是连多尔衮都忌惮的人,肃清王一脉在清朝的地位一直鲜有人及。
可惜到了善耆这一代,别说肃清王府了,整个清朝都开始摇摇欲坠。
善耆自幼就没有少听先祖的故事,他一直以皇太极和豪格为榜样,立志成为像他们一样顶天立地的人,挽救自己的国家于危亡之中。
善耆自幼习武,据说武功很了得。当时北京城里有不少洋人,他们仗着自己手里有枪,飞扬跋扈。
年轻气盛的善耆看不下去了,有一次和洋人发生了冲突,他竟然仗着自己的功夫,空手将洋人的手枪给夺了过来。周围的人对他都是称赞连连。
不过他爹得知此事,吓得够呛。为了避免他再惹出什么麻烦,给他要了个二等镇国将军的闲职,让他每天上班去。那一年善耆才21岁。
虽说这只是个闲职,没啥事情做,但是善耆借此机会得以了解清朝的官场,官场中的那些门道他都弄得清清楚楚。这为他以后崭露头角打下了基础。
1899年,善耆承袭肃清王的爵位,开始正式参与朝政。可惜善耆还没来得及做些什么,就在第二年,慈禧太后脑袋一热,招惹来了八国联军。
慈禧太后一看情况不妙,赶紧“西狩”去了。善耆倒是很想和八国联军好好打一场,可惜慈禧太后觉得他勇武,要他去护驾,君命难违,善耆只得一起离开了北京城。
事后,善耆由于一路上事情办得漂亮,加上他的肃清王府被一把火烧了。作为奖赏加补偿,善耆被任命了崇文门正监督。他虽然在这个位置上只待了不到一年,但是人们都看得出来,善耆和其他的清朝官吏完全不一样。
崇文门正监督可是个肥差,掌管北京城的税赋工作。按照当时官场的惯例,只要完成了要交给朝廷的固定数目,多出来的都归善耆。
结果呢,善耆在任上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索贿,并精简收税方式。百姓对其称赞有加,他不仅完成了朝廷规定的12万两定额,还多上交了60万两白银,自己一分都没拿。
善耆此举触碰了很多人的利益,其中不少是朝中权贵。这些人合起来弹劾善耆,慈禧太后也护不住他,只得将他罢官。
不过当时清朝的情况太不妙了,而善耆作为少有的可以做实事的满人大臣,很快被再次启用。这一次,他被派去担任工巡总局管理事务大臣。他在任上做出的一系列事情,都显示出此人的格局、见识很高。
当时东交民巷被划为使馆区,善耆敏锐的意识到这附近会成为商贾密集之处。于是他未雨绸缪,翻修了整条王府井大街。那窄小的泥土路一去不复返。
接着他又在旁边设置了“安东市场”,很快此地就店铺如云,成为了北京城中最繁华的商业街。使得城中出现了一丝朝气蓬勃的迹象。
此外,他还特意使用“白话文”写了一封禁止燃放鞭炮的告示。此举被认为是推广“白话文”的重要一步。
由于事情做得漂亮,善耆被调到新成立的民政部,担任尚书。
这民政部是个新鲜事物,中国两千年历史就没有过这么个衙门,具体事情该怎么做?没人知道。
善耆这人很务实,直接启用了很多“革命党”人。毕竟当时的“革命党”那都是有文化的,大多都出国见过世面,就能力和见识来说,不是那些清朝官吏可以相提并论的。
不过“革命党人”当时和朝廷的关系很不好,善耆敢启用这些人,可见其胸襟和见识都不一般。
他采纳了这些人的不少建议,搞出了不少创新。包括最早的警察机构也是他建立的。但是“创新”就意味着要重新分蛋糕,自然有人的利益会受损,善耆再一次被弹劾罢官。
抛开门第偏见不谈,善耆在当时的“革命党”中还是很受待见的。事实上,善耆和“革命党人”之间甚至有些英雄惺惺相惜的感觉。
他甚至曾经说过:“如果我不是生在王族,我自己都会选择做‘革命党’”。
公元1910年的时候,汪精卫试图偷袭摄政王载沣,结果被抓了。汪精卫原本以为自己要交代在大牢里,谁知却被从轻发落,只说他是“误解朝廷的意思”。
这背后自然是善耆在运作。善耆明白清朝当时已经是日薄西山了,要尽量化解和“革命党”的矛盾,双方齐心合力,才能挽救危局。
他曾经多次劝说汪精卫未果,不过汪精卫也曾称赞他“谈吐文雅,远见卓识,令人敬佩”。可见,善耆的努力并非没有效果。
可惜,善耆这样的人太少了,他仅凭一己之力,无法力挽狂澜。
后半生糊涂,上了日本人的贼船,女儿成了汉奸公元1912年,清朝迎来了自己的“大结局”:皇帝溥仪退位,善耆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的大清没了。
一直以来,善耆都和清朝的官场格格不入,他面对的压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而支撑他一路走来的,就是“忠君体国”四个字。
在他看来,有皇帝,才有国家。这也反映出,在善耆看似“开明、先进”的思想下,其实还有顽固、守旧的一面。
如果仅仅如此,那也没什么,人活一世,谁没有点执念呢?
可惜善耆不肯认命,为了心中的“执念”,他竟然不惜和日本人勾搭到一块,毁了自己前半生积攒下的“英名”。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日本人,此人名叫川岛浪速。
这还得从八国联军那时候说起,慈禧太后在确认安全后,由于善耆办事得力,便派他先回去做好准备工作。
善耆回到北京城的时候,恰好德国人打算炮轰紫禁城,善耆一看气得牙痒痒,可惜他手里无兵,拿德国人一点办法也没有。
此时川岛浪速站了出来,川岛浪速明面上的身份只是日本的翻译,实际上此人长期从事情报工作。
以善耆的身份,原本不会搭理区区一个翻译的。但是川岛浪速告诉善耆,他有办法制止德国人的粗暴行为。
最后,川岛浪速采取外交手段,利用列强之间互相顾忌的心态,成功让德国人打消了炮轰紫禁城的想法。
这在善耆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不由得对川岛浪速高看了不少。由于对国际事务一窍不通,善耆经常咨询川岛浪速的建议,二人就这样成了忘年交。
溥仪退位后,川岛浪速知道善耆不会就此放弃的,于是他找到久未联系的善耆,委婉地向他表示“日本方面愿意支持他恢复清朝的计划”,并建议他前往旅顺,便于双方合作。就这样,善耆上了日本人的“贼船”。
大概在善耆看来,日本人才是自己的“知音”,此后他积极向日本人靠拢。
日本明治天皇去世,善耆为其服丧。日本大正天皇继位,善耆为其庆贺。他大概都忘了,他一个中国王爷,这成何体统?如果豪格知道自己有这么个子孙,八成要把他从族谱上划去。
善耆也曾经借助日本人的力量,谋划过两次恢复清朝的行动,好在运气不在他这边,他的计划全都“胎死腹中”。
第一次,他散尽家财采购武器,结果在半道上被人给截留了。气得他在床上躺了半个多月。
第二次,他好不容易做好全部准备,打算以讨伐袁世凯的名义起兵。结果袁世凯突然去世了,他一下子师出无名,计划只得取消。
再往后,随着情况不断变化,日本人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支持他起兵。
而失去日本人支持的善耆,早已一无所有,最后郁郁而终。他的38个子女除了三个儿子分别去了英国、德国和比利时求学,剩下的一股脑被他送去了日本。善耆交代他们终生不要回国,更不要为国效力。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为了拉近和川岛浪速的关系,将自己的幼女金壁辉过继给了川岛浪速。川岛浪速对于这个女儿非常喜欢,为其改名为川岛芳子。
至于川岛芳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做了些什么,就不需我多言了。此人为日本人做了太多事情,是有名的汉奸,人人得而诛之。
总的来说,善耆是一个很优秀的人才,可惜并不明白什么是民族大义,在他眼里祖宗基业比什么都重要,正是这种偏执毁了他前半生积攒下来的清誉,使得自己还有自己的子女都背负一世骂名,受世人所唾弃。
一念之差,使得他从英雄变成了罪人。在这点上,同为宗室的载涛就比他高明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