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北京亦庄的半程马拉松赛道上,一场史无前例的“人机共跑”拉开帷幕。20多台人形机器人首次挑战21公里半马,在这场赛事中,冠军“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冲过终点,但真正让观众沸腾的,却是那些“翻车名场面”:机器人摔倒、头部脱落、中途换电……这场赛事不仅是一场技术秀,更是一场关于科技进化、社会包容与人机共存的深刻实验。
发令枪一响,机器人们便贡献了“史诗级翻车现场”:
宇树G1(第三方改装版):刚迈步就“躺平”,被网友调侃“起跑即躺赢”。
图源:雷科技
“神农”机器人:靠风扇助力移动,结果原地转圈三周后撞墙退赛,网友笑称“神农的风扇其实是割草机,跑偏了属于专业不对口”。
图源:雷科技
美女机器人“幻幻”:外形酷似科幻战士,却因重心不稳,开场不久就“瘫坐在地”,直接加入观众席。
就连夺冠的“天工Ultra”也未能幸免——中途摔倒后,它淡定起身继续奔跑,被弹幕刷屏:“这波是机器人界的‘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开机重启’!”
如果说起跑是“社死”,中途则是“硬核挑战”:
长时间高负荷运动让伺服电机温度飙至80℃以上,部分机器人关节冒烟,人类队友不得不拎着喷壶现场“降温”。
头掉了也要跑:亚军“松延N2”冲刺时头身分离,却坚持完赛,网友感动:“身残志坚,赛博精神感动中国”。
机器人不会喊累,但是电量会用光,多数机器人每跑10公里就得换电池,网友吐槽:“人类的马拉松补能量胶,机器人的马拉松换充电宝”。
这场比赛中,完赛率仅30%,但每一个“幸存者”都堪称英雄——毕竟,能扛住21公里复杂地形(柏油路、斜坡、石子路)和持续摩擦的机器人,已是行业技术天花板。
尽管故障频出,赛事仍展现了人形机器人的突破性进步:
冠军“天工Ultra”凭借200多个关节的0.1秒级动态协同技术,实现复杂地形下的稳定奔跑;季军“行者二号”采用仿生肌腱驱动,时速达8公里。
赛事设置7个换电站,验证了5分钟极速换电方案,暴露出当前电池容量(约600Wh)与半马需求(2000Wh)的差距,却也推动能源技术升级。
清华团队结合模型预测与模仿学习,让机器人从少量数据中快速适应户外低温、大风等复杂环境。
这些成果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正从“能跑会跳”向“聪明好用”进化,为工业巡检、灾害救援等场景铺路。
当“天工Ultra”冲线时,观众的笑声与掌声,隐喻着对技术发展的集体态度:我们笑其笨拙,却为坚持喝彩。正如业内人士所言:“这些‘翻车名场面’积累的数据,终将托起未来。”
正如网友所言:“上世纪80年代的游戏机像素粗糙,如今却能以假乱真。今天的机器人,或许正站在同样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