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80年代浙江农民深山挖到一条蛇,专家却说这是龙。到底怎么回事?

这“乌梢蛇”是啥宝贝?1983年秋末,浙江省嘉兴市当时的郊区干家埭村,村民傅成苗正在村后的竹林中挖掘冬笋。正当他挥动锄头

这“乌梢蛇”是啥宝贝?

1983年秋末,浙江省嘉兴市当时的郊区干家埭村,村民傅成苗正在村后的竹林中挖掘冬笋。正当他挥动锄头刨掘土层时,锄刃与地下某一坚硬物体发生了碰撞,发出了不同于石块的声响。他随即停下挖掘,拨开表层的浮土进行查看。显露出来的是一个盘踞形态的物体,通体呈现乌黑色,其形状极似一条蛇,尤其是在相当于“蛇眼”的位置,存在两个暗红色的圆点状结构。

傅成苗早年曾以民工身份参与过当地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沟通江苏、浙江、上海的太浦河的兴建。在该工程的施工期间,他曾目睹过从工地的土方中挖出过古代的陶器,据当时略有见识的人称,那些是宋代的物品。基于这段经历,他判断眼前这件形似“怪蛇”的物体可能并非自然生成物,有可能是古代的人工制品。

回到家后,他用清水对物体表面附着的泥土进行了仔细的冲洗。随着泥垢被清除,该物体的真实材质和构造得以展现:它确实是一件金属器物。其首部高昂,形态独特;器身遍布细密的纹路,构成了类似鳞甲的视觉效果,这些“鳞甲”是通过极其精细的工艺,将金丝与银丝交错嵌入或编织而成,呈现出复杂的图案和贵重的质感;器身上还规律性地镶嵌了多颗绿松石,石头的颜色在自然光下呈现出一种深邃的蓝绿色光泽。

傅成苗挖到“宝贝”的消息很快在干家埭这个不大的村落里传开,引起了村民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一时间,各种猜测和说法纷纷出现,有的村民根据其形态和材质,认为这可能是古代用于镇宅辟邪的“灵物”;而另一些村民则觉得其造型,特别是酷似蛇的形态和暗红的“眼睛”,显得有些慑人,可能是“不祥之兆”,建议尽早处理掉。

专家拍板:不是蛇,是龙!**

干家埭村村民傅成苗于后山竹林挖出奇特金属器物的消息,在村庄内引起广泛议论后,很快超出了村域范围,信息逐级传递到了当时的嘉兴县级文化管理部门,并因其特殊性被迅速上报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仅仅在傅成苗发现该器物的三天之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宋先世便率领一支专业团队,从杭州紧急赶赴嘉兴干家埭村。宋先世是当时国内考古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他曾作为核心成员之一,全程参与了对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掘工作,其专业判断能力和学术声望在业内均有较高认可度。

抵达干家埭村,在傅成苗家中见到那件引发轰动的器物后,宋先世立刻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初步鉴定。他首先确认了这是一件古代的人工制品,随后,通过对其造型、材质、工艺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他给出了权威的结论。他明确指出,这并非村民们所认为的“蛇”,而是一种“龙”的形象,其准确的名称应为“铜鎏金龙形带钩”。

在年代判定上,他依据器物的风格特征,将其断定为中国东汉时期的作品。为了让在场的村民和基层干部理解,宋先世现场进行了解释。他指着带钩的头部(钩首)说明,虽然其形态与常见的龙形象有所差异,但这正是汉代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法,有时会将龙的角进行简化处理,使其外观类似于蛇头上的冠状突起;而龙的爪子,则被巧妙地融入、隐藏在器身遍布的金银丝错鳞甲纹饰之中,需要仔细辨认才能发现。

他还特别强调了这件带钩在工艺技术上的卓越之处:它综合运用了铜质鎏金(在青铜器表面镀金)、金银错(在器物表面刻槽,嵌入金银丝线构成图案)以及绿松石镶嵌等多种在当时属于高难度的金属装饰工艺。

东汉时期中国,特别是包括江南地区在内的手工业,尤其是在金属冶炼与加工方面所达到的高超技术水平。在文化内涵方面,宋先世认为,这件龙形带钩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为研究古代中国,特别是江南地区的文化信仰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其龙形的设计融合了某些蛇的特征,是该地区可能存在的“龙蛇崇拜”现象及其演变过程的一个具体物证,可能与特定的历史背景、族群信仰或神话传说相关联。

老傅的记性,连着尘封的历史

听了专家的讲解,傅成苗恍然大悟,同时也勾起了一段尘封的记忆。他猛地想起,大约在二十年前,也就是1960年代初,他参与修建当地另一条重要河道——红旗塘的时候,工友们曾在清淤过程中挖出过一些类似的青铜残片。

只不过那时候大家普遍缺乏文物保护意识,都以为是些不值钱的“废铜烂铁”,稀里糊涂地卖给了供销社收购站,换了点零钱。如今想来,那些不起眼的残片,很可能也是珍贵的古代遗物,这让他感到十分惋惜。

这次发现“龙形带钩”后,傅成苗没有丝毫犹豫,主动将其上交给了国家。他的觉悟和行动受到了省文物部门的高度赞扬。浙江省博物馆不仅给予了他表彰和奖励,还破例邀请这位老农参加了文物普查工作的培训班。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仅有扫盲班学历的老农,凭借着多年与土地打交道的丰富经验,以及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竟然真的在后来的田野调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协助考古队新发现了三处此前未被记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点。

不光挖宝,更要倾心护宝

随着干家埭遗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相关的保护工作也提上了日程。傅成苗主动请缨,承担起遗址义务巡查员的职责。他熟悉山林地形,对一草一木的变化都了如指掌。1987年的梅雨季节,连日的阴雨冲刷着山坡。傅成苗在一次例行巡查时,敏锐地发现雨水从一处土坡上冲刷下来一些带有纹饰的陶片。

这次及时的发现,直接促成了对一处马桥文化时期墓葬群的抢救性发掘。发掘期间,考古队就在傅成苗家的农舍里设立了临时工作站。傅成苗不仅提供场地,他和老伴还热情地为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们提供后勤支持,妻子每日用当地传统的竹筒烧制香喷喷的米饭招待大家。这段考古队员与当地村民鱼水情深的经历,至今仍在当地传为佳话。

很多人只知道傅成苗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和热心的文保人士,却很少有人了解他还有一段不平凡的过往。19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年仅十八岁的傅成苗响应号召,作为一名担架队员,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在异国他乡炮火纷飞的战场上,这位年轻的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在枪林弹雨中来回穿梭,成功抢救了二十七名受伤的志愿军战友。

战争结束后,他转业回到了家乡,重新做回了一名普通农民。对于那段浴血奋火的经历和他因此获得的军功章,他从不向人炫耀,只是默默地将它们压在了箱底。直到1995年,村里筹建村史馆,向村民征集有历史意义的老物件时,他才将这些珍藏了几十年的军功章捐献出来,让后人得以了解那段峥嵘岁月和他作为普通一兵的贡献。

如今,那件曾在干家埭村引发轰动的“丙午神钩”,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正静静地陈列在嘉兴市博物馆的恒温恒湿展柜中,向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无声地诉说着汉代江南的艺术成就与文化信仰。博物馆的讲解员在介绍这件镇馆之宝时,总会深情地讲述傅成苗发现它的故事,特别是那个感人的细节:当年为了将这件宝物第一时间安全送到县文管所,傅成苗用油布将带钩仔仔细细包裹了七层,然后顶着瓢泼大雨,骑着自行车在泥泞湿滑的山路上颠簸了二十多里。等他把文物妥善交接完毕回到家时,已经浑身湿透,当晚就发起高烧,一连在床上躺了三天才缓过来。

时光荏苒,到了2010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已是八旬高龄的傅成苗,尽管腿脚不再利索,需要拄着拐杖,但依然坚持亲自上山,来到当年挖出“神钩”的那片竹林旁,看看这片竹林是不是里还有其他没出现的宝贝。

参考资料:[1]韦艳蓉.从国宝级文物看古代化学工艺成就[J].化学教与学,2025(1):49-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