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服务员4年换一次,为何不招聘北京人?领导:事出无奈 你知道吗?众所周知的人民大会堂,在当时是被称为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在它落成后,举行的首次国宴,聘请了北京城各大饭庄,最著名的厨师、服务员,可令人惊讶的是,从国宴过后人民大会堂的宴请活动,再也没有招聘过北京本地人。这是什么原因呢?! 大家好,我是初初。接下来几分钟,我将为你解密:为何人民大会堂厨师和服务员,自从国宴之后,再也没招聘过北京人?创作不易,感谢你的点赞和转发,动动手指点个关注,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958年9月7日,梁思成、张开济、吴良镛等国内著名设计师,均收到一封加密信件,要求他们迅速赶往北京,至于原因却没有告知。当他们到达北京后,还被秘密带到一处机关要地,这里四不透风,守卫森严无比。 到达会议室后,他们终于被告知,需要他们建造的,正是人民大会堂!而中央提出的三个要求:万人宴会厅、万人大礼堂、万人办公楼,而这些要求,必须要在17万平方米的空间内完成,除此之外,还要在来年10月1日国庆之前竣工。如果能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在当时,绝对会被称为建筑史上的奇迹!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如此大规模的礼堂类建筑。 经过一个多月没日没夜的设计,在10月28日,施工正式开始!因为时间紧急,总设计临时决定,要采用“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创新型决策,甚至在施工时,所用的石料都是临时找到的。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很快遇到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大礼堂内部高度太高,以至于达到了32米,这样就会暴露出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当来宾进来礼堂后,会立马产生十分渺小的感觉,造成不好的印象。 眼看就要到达限定施工期限,然而方案还没出来,情急之下设计师们只好把情况,报告给了周总理。周总理虽然不是建筑设计专业出身,但是在建筑过程中,常常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独特见解。 对于这个难题,总理微微一想,随即便建议道:“墙面和顶棚相交处,不要用折角,可做成水天一色,看看效果如何?”水天一色的意思是,在墙面相交处做成圆角,这样就有一种浑然天成的一体感,从而让人感觉不到天花板的高度。这样一来,完美解决了困扰设计师们的大难题。 1959年9月3日,人民大会堂终于圆满竣工。而在27天时间内,要举办人民大会堂的第一次国宴。由于时间紧急,此次国宴聘请的厨师和服务员,均来自于北京市各大饭店。经过短短的两周培训后,他们就如期上岗,并且圆满完成了此次的国宴任务。 令人不解的是,第一次国宴过后,人民大会堂竟对外宣称,从此不再招收北京本地人员,进入人民大会堂服务。消息一出,全国人民哗然!难道首次国宴出了大问题?越来越多不实的猜测层出不穷,顶着各方的压力,局领导终于说出实情:“不用北京人,完全是忍痛割爱!” 原来,不用当地人背后的原因,并不是说北京人不好,而是领导们另有考虑。 首先,作为人民大会堂的服务人员,受制于工作的需要,逢年过节,很难有跟亲人团聚的机会,如果队伍中有北京人,对于他们来说,回家就变得非常方便,为了稳定军心,不让内部出乱子不和谐,所以选择不聘用北京人,一律采用外地人,这样就能做到一视同仁,让内部更加团结。 其次,在人民大会堂服务,来来往往,所接触的都是国家机要人员,难免会听到机要事件,如果聘用北京本地人,因为经常回家的缘故,这就增加了机密走漏风声的可能性,出于保密性的要求,因而选择聘用外地人,由人民大会堂统一安排食宿。 诸如此类,想要进入人民大会堂工作,还有多重限制!即使如此,前期选拔报录比堪比火葬场,早在2000年时,每700人就只会录取5人,被录取的人员还要经过试用期的考核培训,据说丝毫不比在军营中轻松,毕竟以后他们要面对的,那可都是各个国家的政要人员。 而正是因为如此严格的选拔和培训,人民大会堂的工作人员,不断受到外媒的赞叹,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俄罗斯总统普京都曾亲自夸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