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一位中国女子到大英博物馆参观,英国人拿出一幅烧坏的中国画问,问她能不能修好。女子一声不吭,直接端起开水,哗啦一声泼在油画上,见此一幕,所有人顿时目瞪口呆。
邱锦仙在上海长大,她在上海周浦公社插队时,与其他29名知识青年一起被招到上海博物馆进行学习,她则被分配到裱画组,同时也被上海的老师傅们寄予了厚望,因为他们将是未来修复书画的接班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正因如此,所以师傅对学徒都倾囊相授,将所有的裱画技巧一一传授下去,而他们也面临着每隔三月进行一次考试。
大家在那段学习的时间里都刻苦练习,每天吃完饭以后又匆忙回到裱画室,一待就待到晚上十点钟,晚上的光线不好,是很费眼睛的,但即便如此,邱锦仙等人也没有一句怨言。
在上海博物馆工作的日子是非常快的,转眼就过去了15年,邱锦仙也从一名裱画青涩的学徒,变成了出色的古画修复高手。
1987年,受到邀请的邱锦仙来到英国某位古董商的家中进行裱画,秉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想法,邱锦仙想在英国工作两年后再回到上海博物馆。
当时,大英博物馆的馆长正在为烧焦,且看起来无法修复的中国古画感到头疼,毕竟那古画所承载的中国文化是非常难得的,一旦任其自行损坏下去,那么我国的传统文物将又失去一件。
恰逢他们了解到邱锦仙是一位专业的裱画人士,他们将一幅破破了几个大洞的山水画交给邱锦仙,其实他们不抱有一丝希望,邱锦仙看到我国珍宝竟变成这般下场,感到十分痛心。
她秉承着英国迟早有一天将国宝给还回的态度,对那幅破损的古画进行修复,虽然那幅画的状况看起来不太好,但好在画的颜色没有掉,而且因为沾染需要污渍的缘故,看起来不太精美。
邱锦仙想到我国有个古老的办法可以清除画作上的污渍,于是她端来一盆开水,毫不留情的将开水倒在画作上。
这在英国人看来简直是胡闹,在他们的印象当中,纸沾了水就会变得柔软,画作上的颜料也应该会掉色,他们正要指责邱锦仙的行为是在毁掉画作。
可邱锦仙却无视了他们,小心翼翼的用刷子将画卷的正反面进行清洗,洗完以后再将画卷后的覆褙纸揭掉,并找到与原画相似的纸进行修补,重新上色。
事实上,在我国文化传统中的确有开水洗古画这门手艺,她在尝试洗古画之前是非常谨慎的,因为她需要确保这幅古画是能够被用于清洗的,而且用开水来洗画能把画上的浆糊洗的比较干净。
大英博物馆在发现这位修复古画的人才后,希望她能够留下继续帮助修复其他画作,邱锦仙本想将此事推辞,可当她看到我国古画都被修复的乱七八糟时,她坚定的心动摇了。
因为东晋名家顾恺之所画的《女史箴图》,原画不知所踪,大英博物馆内的画作只是临本,它被日本和英国的裱画师错误的修复方式,导致这幅世间瑰宝变得充满裂痕,脆弱不堪。
邱锦仙在经过多次尝试后,决定将日本淀粉浆糊与化学浆糊混合到一起,调配出适合这幅画的浆糊。
她在显微镜下仔细进行修复,花费了两月有余的时间才将这幅画修复完成,这幅近1600岁的《女史箴图》还能再保存个几百年,这让她感到无比自豪!
2011年,邱锦仙已经到了该退休的时候,但是大英博物馆没有找到合适的裱画师来代替她,于是舍不得让其退休。
其实邱锦仙也带了两位优秀的外国女弟子,但对于修复中国古画这件事上,她还是希望能够招收中国的学徒,毕竟这画是中国的,中国学生修画可能会更得心应手一些,但大英博物馆找的学生仍是英国的。
对此,邱锦仙感觉有些惋惜,因为修复画作这件事情首先得有悟性,其次便是专心致志多加练习,她为了不让中国古画随着时间消逝,于是每天都守着那些破损的古画,兢兢业业的进行着修复的工作。
对于她来说,多修复一幅画,感觉离家就能更近一些,大英博物馆内的名画在她的修复下重新展露在世人面前。
虽然有很多人对她留在大英博物馆的行为表示不理解,但她修复文物的初衷是好的,为了避免这些文物消失,只要这些文物还在大英博物馆里面,总有一天,我们会将它们带回家……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