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高速爆燃,三条鲜活的生命瞬间陨落,这锅,到底该谁背?
2025年3月29日,安徽高速,一辆小米SU7电动车以智驾模式飞奔,却猛烈撞上路障,瞬间爆燃,车内三位正值妙龄,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女大学生,就这样香消玉殒。
这起事故,像一颗深水炸弹,炸开了新能源车市场的平静,也炸出了人们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深深担忧。
事故发生后,各种质疑声铺天盖地而来:是驾驶员太依赖智驾,疏忽大意?
还是小米汽车的技术存在缺陷,无法应对突发状况?
是监管的缺失,让一些车企钻了空子,肆意夸大宣传,埋下了安全隐患?
这年头,车企的宣传文案简直比脱口秀还精彩。
雷军一句“小米汽车都是端到端的自动驾驶”,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自动驾驶”之旅。
可现实呢?
小米SU7标准版的AEB系统,竟然连锥桶、水马都识别不了,这“智能”得也太“选择性”了吧?
更让人无语的是,有些车企为了降低成本,在基础版车型上偷偷摸摸地减掉了激光雷达,转而使用纯视觉方案,但宣传的时候却只字不提。
这就像你去饭店点了一份“豪华海鲜套餐”,结果端上来一看,只有几只小虾米,其他的都是配菜。
这算不算欺骗消费者?
这还真不是我瞎说,行业里早就有人看不下去了,直接开怼:“雷军们”说的和车企没说的,那些车企没说的才真的处于监管“空白处”。
这话,扎心了!
说到这,我就想起之前发生的两起类似事故:2024年1月,山西运城,一辆问界M7在高速上追尾洒水车,AEB系统直接“罢工”,造成人员伤亡;2023年8月,广东肇庆,一辆小鹏P7开启城市NGP功能后,一头撞上了道路上的施工围挡。
这些事故,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智驾技术,真的靠谱吗?
我们也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车企。
法律规定摆在那儿,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说到底还是“辅助”,驾驶员才是车辆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安徽高速这起事故,系统提前2秒发出了避障提醒,但驾驶员却没能及时反应,最终酿成悲剧。
而且,现在借车也成了一种高风险行为。
你对车辆的性能不熟悉,对智驾系统的操作也不了解,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很容易手忙脚乱,顾此失彼。
但话说回来,雷军作为小米的掌门人,他的话,那可不是随便说说而已。
他可是人大代表,还是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
他一句“端到端的自动驾驶”,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误解,认为小米汽车真的可以完全解放双手,从而放松警惕。
更何况,小米汽车在宣传上,还玩起了“缩水”的套路。
明明基础版车型减掉了激光雷达,却不明说,这简直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坑的就是那些对技术一知半解的消费者。
监管部门也不能袖手旁观。
现在,工信部已经开始重拳整治智能驾驶乱象,约谈了19家车企,严打过度宣传、模糊概念的行为。
但监管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要真正做到“长牙齿”,才能让那些心存侥幸的车企有所忌惮。
董明珠曾经说过:“我对中国的汽车行业是不太满意的,中国很多的汽车都有点粗制滥造”。
这话虽然有点狠,但也点出了问题的关键。
新能源车和智驾技术,是大势所趋,但安全才是底线。
如果连安全都无法保障,那发展还有什么意义?
技术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造福人类,用不好,就会伤人害己。
对于智驾技术,我们既要保持期待,也要保持警惕。
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别让“智能驾驶”变成“智障驾驶”,那可就真成了“人在囧途”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