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律师发文“力挺”小米:定金不退有理有据,巨婴行为别惯着!告赢可能性几乎为零 “法者,定分止争也。”这句古人的智慧结晶,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当下小米定金不退事件的本质。 知名律师的发声,不仅是对小米的支持,更是对法律精神的捍卫,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 据报道,小米新车发布后,众多消费者热情如火,争相下单。 然而,激情冷却之后,有些人却开始后悔,试图退回那5000元的定金。他们组成维权群,企图通过群体力量来迫使小米就范。 然而,知名律师却站了出来,以业内专家的视角,为我们剖析了这件事的是非曲直。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小米的定金政策。 其实,小米的定金政策早已明文规定,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七天无理由退款,七天之后则自动锁定配置,进入生产程序; 二是消费者主动提前锁定配置,这意味着消费者自愿放弃了七天无理由退款的权利。 而这次维权的消费者,恰恰属于后者。 有网友调侃说,这些人都是为了截图订单发朋友圈炫耀,结果打肿脸充胖子,自食其果。 虽然话糙,但理不糙。小米在下单页面上,对于定金政策已经做出了清晰的解释,风险提示一目了然。 消费者在下单前,还需要经历选择车型、填写个人信息、阅读购买协议、输入银行密码等多重程序,这足以让消费者有充分的时间去考虑和权衡。 从法律层面来看,定金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担保合同的订立、生效和履行,约束双方不得随意变卦。 正如那位律师所说,如果给定金的一方反悔,定金不予返还; 如果是收定金的一方反悔,则要双倍返还定金。这是基本的法律常识,也是维护市场公平交易秩序的重要手段。 再者,民法讲究“意思自治,风险自负”。 在小米已经尽到了充分的风险提示义务之后,消费者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锁单”,那么就应该按照规矩来,要么乖乖付尾款完成合同,要么就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 这些消费者,无论是真误触还是假炫耀,在小米已经充分履行了告知义务的情况下,依然不顾法律规定,不看合同约定,一味要求世界配合自己的需求,这不是巨婴行为又是什么呢? 他们想维权当然可以,但正如那位律师所言,告赢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这不仅是因为小米的做法完全符合法律规定,更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本身就站不住脚。 有人问:如何看待小米定金政策中“七天无理由退”与“提前锁定配置”两种不同规定? 这种规定是否足够合理和透明,能否确保消费者的权益不受损害? 小米的定金政策实际上为消费者提供了两种选择:一是享受七天的冷静期,允许消费者充分考虑后决定是否购买; 二是选择提前锁定配置,享受更快的交付服务,但这也意味着消费者放弃了七天的无理由退款权利。 这种规定在业内并不罕见,且合理透明。它确保了消费者在选择时的知情权,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决策。 只要消费者在购买前仔细阅读并理解相关政策,他们的权益就能得到保障。 结语:此事件不仅体现了律师对法律精神的捍卫,也展示了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需谨慎对待定金政策。面对维权,理智思考与依法行事才是正道。 在此,我们邀请网友留言探讨:在购物过程中,您是否遇到过类似的定金问题? 您认为消费者应如何更好地理解和遵守定金规定? 当消费者与商家发生纠纷时,应如何平衡双方权益?期待您的独到见解。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