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年刘少奇参观韶山毛主席故居,着着门匾道:这个字用得不妥。 1961年,刘少奇携夫人一起来到湖南韶山,毛主席从小长大的地方。一行人长途跋涉后,驻足在了一栋破败的屋子前,屋门口立着一块牌匾,赫然写着“毛泽东故居”几个大字,可刘少奇看到这几个大字后却皱起了眉头,再三思索后说到:“这个字用得不妥。”刘少奇口中到底是哪个字?为何他对毛主席故居的牌匾会有意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湖南长沙的领导,来到毛主席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参观,本想一睹伟人的童年生活,可眼前的一幕让所有人都惊讶了。 毛主席的故居看起来已经成了将要倒塌的危房,里面杂草丛生,根本看不出来有人生活过。原来,毛主席自从参加革命后,那时当地的军阀,就将这座宅院卖给了别人,前前后后经手过多人,毛主席童年生活的院子,早就变了样,再加上连年战火的摧残,到处都是断壁残垣。 一国主席曾经生活的地方怎能如此破败不堪?长沙领导当即拍板,要重建毛主席故居。为此,还专门请来了多位当地老人,想要尽全力还原当年,这所宅院的样貌。 不久之后,毛主席的故居就被还原好了。届时,湘潭县委委员毛华初,亲自来到这里参观。当他看完这所宅院之后,发现,虽然这里是毛主席故居,但是其中竟然连一张主席的照片都没有,如果不知道的人走进来,可能还以为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宅院罢了。 于是,毛华初便对书记毛月秋提议道,想在门口立一块牌匾,以此来证明这是主席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毛月秋听过事情的原委后,觉得很有必要,两人就开始召集会议,商议起牌匾上的文字。 会议上,毛华初首先发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看大家都举着毛泽东的像到处游行,上面写着“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所以,我看不如就叫,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 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肯定,于是,毛主席故居的第一块牌匾便这样出现了。可是,这块牌匾,仅仅用了5年,就被换了下来。 1953年,毛泽东和毛月秋会面,见面后的第一件事,毛月秋就向主席说了牌匾的事情,当听到牌匾的内容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时,主席神色大变,连忙摆手说到:“不妥不妥,伟大这个词我可不敢当啊,建议咱们最好还是换一块牌匾。” 就这样,在1955年,经过湖南湘潭县委开会决定,将原来的牌匾换下,变成了“毛泽东同志故居来到1961年,刘少奇同志受到组织委派,来到湖南考察工作,在所有事务忙完后,他听说距离住处不远的地方,就是毛主席的故居,思索再三,刘少奇决定,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携夫人一同参观。 4月9日,他们来到了毛主席故居前,看着门口牌匾上赫然几个大字,刘少奇皱起了眉头,良久之后,他指着“故居”二字,向旁边的工作人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故’有‘过去’和‘去世’两种意思,现在毛主席的身体康健,这个“故”字用得不妥,应该考虑把‘故’字改为‘旧’字。” 这番话让在场所有人都恍然大悟,没想到这么多年,自己竟犯了这样的错误,而刘少奇一眼就看出并指正了出来。于是,不久之后,由郭沫若亲自书写,毛主席故居的第三块牌匾就此诞生,那就是“毛泽东同志旧居”,而这块牌匾也一直用了22年。 1983年,正值毛主席诞辰90周年,也是主席去世的第七年。正在忙于办公的邓小平收到一个人的来访,来者不是别人,正是韶山管理局局长,此行的目的是想借此机会,请邓小平为毛主席旧居题词。 4月2日深夜,邓小平对着自己写下的无数草稿精心挑选,最终选出两版“毛泽东同志故居”和“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于是毛主席故居的牌匾又改成了,“毛泽东同志故居”,并且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