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美国舆论场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
传统保守派媒体《华尔街日报》发表重磅评论,直言不讳地指出“特朗普已经输掉了这轮中美博弈”。
所谓的“本轮中美博弈”,就是此前特朗普挑起的“关税战”。
当时他以前所未有的手法向全球增加了骇人听闻的关税,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和震荡。
中国亦不例外。
当时先是对我国增加50%关税,后来增加到145%,再往后又增加到245%,以致于我国高层都不再搭理他的行为。
《华尔街日报》的评论一出,在美国国内一时间引发了广泛关注。
不仅因其结论的颠覆性,更因为该媒体在美国政治光谱中的特殊位置。
作为美国共和党内部“成熟声音”的代表,《华尔街日报》的立场一直是站在共和党的角度来辩的,如今它直指自己内部,可见特朗普的做法实在令美国太多的人不爽。
为了加以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还列举了一系列无可辩驳的证据:
如,特朗普最初宣布加征“对等关税”时来势汹汹,却不得不在国内外压力下紧急宣布给一批国家暂缓90天。
美国主动免除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产品的关税,为科技巨头开绿灯。
更有甚者,特朗普近期突然宣布可能大幅下调对中国商品的关税。
特朗普政策的急转弯,在《华尔街日报》看来,是极大的失败,极大的妥协和让步。
《华尔街日报》罕见的“认输”表态,标志着美国主流舆论对贸易战认知的根本性转变。
即使是最坚定的对华鹰派也不得不承认,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不仅没有击垮中国经济,反而让美国自食其果。
为什么这么说呢?
1、中国经济的惊人韧性
与特朗普预期相反,中国在贸易战压力下非但没有出现经济崩溃,反而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与贸易多元化。
2025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4%,超出国际预期,展现了强劲的内生增长动力。
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明确指出,美国加征高额关税“改变不了中国经济持续长期向好的大势”。
另外,咨询公司Sinology首席执行官罗斯曼的评论更为直白:“对于关税战可能带来的痛苦,中国的承受力比美国更强”。
2、中国反制的精准与独到
特朗普政府低估了中国反制措施的精准性与破坏力。
中方不仅实施了关税反制,还采取了限制稀土出口、打击美国高科技和军工产业、对美国企业实施对等措施等一系列组合拳。
那些措施直击美国经济软肋,造成连锁反应。
更令特朗普团队措手不及的是,中国成功号召多国共同抵制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甚至连传统盟友日本也“考虑到中日贸易的重要性”,打算抵制特朗普联手制华的企图。
那种国际孤立局面是美国始料未及的,它使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变成了“美国孤立”的现实。
3、特朗普在关税战中的战术混乱
一个典型例子发生在2025年4月,特朗普声称“中美正在进行谈判”并将“很快达成协议”。
但中国外交部和商务部迅速予以否认,明确表示“那些都是假消息”。
面对中方的断然否认,特朗普又改口称中美团队“今天早上开了会”,却无法提供任何具体细节,甚至说出“他们是谁并不重要”的缺乏底气的言论。
特朗普那种自相矛盾的表现,一方面是不自信的体现,另一方面是其骄傲、自大的表现。
不过正是他的混乱的战术和“不靠谱”的言论,不仅损害了美国的谈判信誉,也暴露了特朗普政府内部的政策混乱与沟通失调。
香港大学金融学讲座教授陈志武对此现象给出了一针见血的评论:
“特朗普宣称‘中美很快将达成贸易协议’,符合他一贯凭空造牌、张嘴就来的风格。实际上,中美之间的关税谈判尚未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或变化。
特朗普此举,不过是向中国释放信号的一种手段。他越这样说,就越表明美方有多着急。”
随着美国主流媒体罕见承认中国赢得关税战,这场持续数年的经贸博弈已进入终局阶段。
今天中午刷见相关视频,视频中特朗普诚恳地说道:
“中国现在不和我们做生意了,我们每年将在中国损失数千亿美元。这背后不是因为中国,而是因为我。
因为高达145%的关税无法做生意,未来事情或许会出现转机”。
从他的那番言论中,着实看到了他的无奈和可怜。只能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要知道,贸易战、关税战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而是“双输”的局面,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
另外,通过这场对决,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深刻的教训:经济规律终将战胜政治操弄。
当初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行政手段改变全球产业分工与贸易流向,却忽视了市场力量与商业逻辑的顽强韧性。
当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时,企业面临的不是简单的生产地点调整,而是整个供应链的重构,这种重构需要巨额投资与漫长时间。
正如咨询公司Sinology首席执行官罗斯曼的反问切中要害:“花两倍的钱为孩子买鞋,美国人愿意吗?他们有这个能力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这一点给全世界提了个醒,给了个警示。不仅仅是美国,东大和其他国家也要引以为戒。
读者们,关于“关税战,特朗普认输了”,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