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孩子在成长条件比较自己的父辈和祖辈有了很大改善,而溺爱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也就越发多了,应该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什么是溺爱,教育学上定义为“父母或监护人对儿童的过度宠爱和无限制的满足,这种教育方式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个人觉得再口语化一些,溺爱就是家长总是以照顾婴儿的方式对待子女。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长不大,这种长不大是指思想和认知上,从而因为这种错误的思想和认知,而在行为上做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事,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的孩子。

“孩子还小,他知道什么”,这是溺爱者的口头禅,是啊,2岁以内的孩子很弱小,也非常可爱,几乎每时每刻都需要家长的陪伴,最大的快乐就是吃饱、穿暖,这个时候孩子的哭声就是最有力和法定,家长一旦听到孩子的哭声,就知道孩子遇到了问题,会以最快地速度过来照顾孩子,这是正确地做法,因为他真的太小了。

但遗憾地是,个别家长不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相应地改变这种爱的方式,仍然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的孩子还是一个婴儿,啥都不知道,还需要家长“无微不至”地关爱,认为孩子的一切要求就像他想吃奶一样,应该无条件地得到满足,一旦得不到满足,只要自己一顿像婴儿般的哭闹,家长就会满足自己。

殊不知这样的爱造成了孩子的任性,认为自己所做的什么都是对的,世界就应该围着他转,在群体活动中表现出的则是自私和蛮横,或者是害怕受到欺负而拒绝与其他孩子接触交流而显得孤僻,成为孩子群里的一个另类。

“孩子还小,长大了就会了”,这是溺爱者的另一个口头禅。其实有这样想法的家长还是主观地把自己的孩子看成了婴儿,什么都不会做没毛病,但这种错误的爱让孩子失去了对自我成长的正确认知,结果是身体长大了,脑袋没长大。比如孩子已经上了幼儿园,都会要求自己吃饭,但是回到家后,家长仍要坚持给孩子喂饭,生怕孩子吃不饱。孩子上了小学,学校要求孩子打扫教室卫生,但一旦回到家后,任何的家务都不让孩子做,理由是还小不会做,大一点就会了。上了初高中,也会以学习为重的理由,什么家务都不让孩子做。

这种与学校教育矛盾地教育方式,理智地判断下,自然明白谁对谁错,但溺爱地家长会固执地认为自己地孩子还小,等他长大了,这些自然都会做。但糟糕地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真得在成年后会什么都不做,即使会做也不做,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家长包办下的一切,而拒绝长大。

还有就是对孩子错误行为的包容。随意出口骂人,无视社会公共秩序,不尊重别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等等,溺爱的家长总会说孩子还小不懂事,长大了就知道了,别这样自欺欺人了,这样下去,等他长大了,将得到的唯有社会的毒打。

所以,如果你真得爱你的孩子,千万不要溺爱,而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让他学会做相应的事,明白相应的道理,做与年龄相符的事,这是成长地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