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何自称“朕”?把“朕”字拆开来看看,原来大有内涵。 在历史长河中,统治者的地位都是至高无上的,在生活中的各种细节上都享受着最高,甚至唯一的权力,比如自称。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因为他认为自己功德远远超过了古代传说的三皇五帝,所以“皇帝”这一称号,就由此而来。 而统治者自古以来也会有属于自己的自称,秦始皇则将自己自称为“朕”,那么“朕”究竟有何含义?为何要称自己“朕”呢? 对于秦始皇,人们对他的看法往往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在那个混乱的时代,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秦始皇不仅修筑了万里长城,有效提高了防御工事,还大力发展了基础设施建设,开启了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国。 然而还有一些人认为,秦始皇对中国的发展确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却仍然有着不容原谅的错误。 秦始皇因为出身低微,一步一步完成建国大业,中间经历的坎坷与磨练也致使他成为了一个非常残暴的皇帝。 他实行的法律与刑罚,都是相当严酷的,还实行了焚书坑儒,对中国的人才以及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所以从以上种种,就可以看出秦始皇是一个十分骄傲且独断专行的人,在他统一六国后,为了能够凸显自己的身份,专门给自己起了一个称呼。 在秦始皇之前,各个时期的君王都会又一个称呼,他们通常称自己为“寡人”、“孤”、“不谷”,但是这些称号并不是某个人独有的称号。 “寡人”的意思就是作为一个君主,就需要让自己德配得上着至高无上的位置,所以也是君王对自己的一种谦逊、警醒自己的称呼。 而“孤”的意思与寡有着异曲同工,也是出于一种谦逊的表示,意为孤立无援,在诸侯王们遇到危难时孤立无援。 “不谷”则是楚王对自己的自称,不谷的意思简单表明就是不结果,用来形容人的话就是没有子嗣,所以楚王用没有美德就会没有子嗣来警醒自己。 那么秦始皇的“朕”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里面可大有讲究。 朕在秦始皇使用之前,其实并不是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的专称,朕与我、吾的意思是差不多的,是一种自我称呼的方式。 甚至在春秋战国时期,朕字非常常用,百姓日常生活也都会用到这个字眼,直到秦始皇用了之后,成为了他的专属称呼。 如果其他君王的自称是用来警醒自己的话,那么秦始皇的自称可就没这么谦虚了,之所以秦始皇没有延用“寡人”等称呼,也是为了让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 他认为自己的功德无人能及,被视为天下之主,所以他的自称也要充满威严,树立伟大形象,于是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用“朕”。 表面看这个字或许并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但是将它拆开就好理解了,“朕”在当时是一个甲骨文,左右两边不是现在的“月”和“关”,而是“舟”和“灷”。 这两个字是非常有含义的字,舟的意思就是一条船在水上航行,秦始皇是水上的船,而老百姓则是承载着船的水。 灷的意思则是火种,在古代,火种也是被赋予神秘且权力的象征,也能凸显出自己的地位,所以从此以后,“朕”就成为了秦始皇的自称。 这也非常符合他的人物性格,因为他的独断专行,导致秦朝的百姓生活的非常艰难痛苦,对农民的剥削也很严重。 虽然秦朝统一六国,但还是因为管理问题渐渐走向衰落,其中种种都反映出了百姓生活兴旺国家才能真正富强。 这个“朕”的称呼延续了两千多年后,终于随着封建王朝的结束终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