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大三学生罗中立画了一幅油画《父亲》,轰动了整个画坛,国家给了他400元的收藏费,如今这幅画却已涨到了3亿元,而且还有价无市,因为它已成为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大三那年,罗中立的一幅画,未来将被称为《父亲》,不仅令罗中立名声大振,更成为中国美术界的经典之作。当时他还是四川美术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谁也未曾预料到,这幅画的价值竟能在几年间飙升至近亿。 回溯到罗中立的童年,他出生在四川的一个僻静小城,成长在一个充满书香的家庭。他的父亲,一位私塾的教书先生,对儿子的教育充满了期望。罗中立从小便沉迷于连环画的世界,这份热爱逐渐演变成对绘画的深厚兴趣。祖父见证了他对绘画的热情,便鼓励他追求这份梦想。罗中立曾在一次绘画比赛中获奖,这不仅为他增添了信心,也坚定了他成为一名伟大画家的决心。 1964年,罗中立考入了四川美术学院附中,那里的学习让他对绘画的热爱更加深厚。他对艺术的追求几乎到了着迷的程度,经常翻阅各种画册,临摹经典作品。然而,后来特殊时期使他不得不中断了学业,放弃了艺术事业,转而进入一家钢铁厂工作。 钢铁厂的日子艰苦而单调,罗中立白天忙于工作,夜晚则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坚持绘画。那时,有一位名叫陈柏锦的女孩,她发现了罗中立的绘画天赋,两人因艺术而心心相印,最终走到了一起。1977年,随着高考的恢复,陈柏锦成了罗中立重返艺术殿堂的助力。报名的最后一刻,陈柏锦的鼓励让罗中立冲破了时间的限制,最终被破例录取。 32岁的他,与身边年轻的面孔格格不入,但这并未减弱他对艺术的渴望。日复一日,罗中立在学院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勤奋学习的身影,他对各种绘画技法的钻研,仿佛一位永不知疲倦的探索者。 1980年的夏天,罗中立踏上了回乡的旅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位头戴白巾、端坐喝汤的老人,那一刻,他的心被深深触动。这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段记忆的凝聚,是对过往岁月的致敬。《父亲》的诞生,不仅仅是因为一场创作比赛,更是罗中立内心深处的呼唤。 当《父亲》在全国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引起轰动的同时,中国美术馆也看到了这幅作品独特的艺术价值,以400元的价格将其收入囊中。谁能想到,这幅画的价值会在短短几年内,飞速上涨至3亿元。《父亲》不仅成为了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更是让罗中立的名字响彻全国,成为一位家喻户晓的画家。 但即便如此,他并没有因为短暂的成名而忘记初心。他选择继续留在学院完成学业,并在校方的支持下出国深造,进一步拓宽了他的艺术视野。 海外学习的经历,让罗中立的艺术之路更加宽广。归国后,他没有选择进入商业化的浪潮,而是回到了他深爱的四川美术学院,任教育下一代。他的教学,不仅仅是技巧的传授,更多的是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的灌输。最终,他成为了美术学院的院长,用自己的经历和智慧,指导着更多的年轻艺术家走在追梦的路上。 罗中立的一生,是对绘画不懈追求的写照。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的成功,更是对梦想和热爱的最好证明。在艺术的道路上,罗中立用自己的生命,向世人展示了,只要对艺术保持一份真挚的热爱,就能够创造出触动人心的作品,留下不朽的名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