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一位七旬老人来到部队,含泪对首长说:“报告首长,任务已完成,请指示。”老人这番操作,把在场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常孟兰,在阅读文章之前,您可以先点击一下关注,以便后续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 1996年,一位已经71岁的老人独自背着行囊,经历了千辛万苦到达了本溪,只为找到自己当年躲在的部队。 可是到了小镇里后,因为已经到了年关,路上的车少得可怜,好不容易搭上了一辆车,可是下车后,还有好几公里的路。 于是,这位老人冒着大雪,顶着极寒,拿出当年军人的气概,一步一步朝着部队走去,可是还没走到地方,他就晕倒了。 当他再次醒来的时候,已经被路过的部队的车营救回去了,当他家都以为这是一个迷路的老人时,他突然要求要见首长。 即使现在的首长和老人相比很年轻,但是老人见到他后还是激动的挺直那颤颤巍巍的身子,对着首长敬礼。 “报告!原晋察冀军区四纵十旅三十团三营八连二排排长常孟兰,按照上级命令,坚持到最后,请首长指示!” 一时间,几乎大家都被吓了一跳,这位老人究竟是谁? 他叫常孟兰,在1948年,常孟兰时任晋察冀军区四纵十旅三十团三营八连二排排长,他所在的部队在转移时,正好与国民党军狭路相逢。 在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斗争后,敌强我弱最终导致我军处于下风,为了能够使牺牲降到最低,团长不得不派出一个连来断后,为大部队争取时间。 八连连长何有海接到任务后,当即对作战进行了战略部署,任命常孟兰带领五班战士,一共七人,负责吸引敌军主力。 连长下达的任务是,坚持到天黑,等到连长在山的那边吹响号角,常孟兰等人就可以立即撤退。 为了能够清楚的听到号角声,常孟兰专门安排了一个小战士负责听号角的声音,可是战斗打响了很长时间,始终都没有等来那声号角声。 常孟兰等人拼死抵抗,将敌军一次次的进攻都打退,即使已经身经百战,但是这一战,是让常孟兰感到最艰难的。 敌军就像是打不完一样,一波一波的上,根据数量猜测,敌军很有可能有一个军的数量,但是常孟兰他们只有七人在作战。 眼看着天已经黑了,部队也已经离开很久了,可是始终没有听到号角声响,那名小战士都沉不住气了,觉得几人要不悄悄撤退吧。 可是常孟兰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兵,他只知道,命令不能违反,一切行动听指挥!于是在一直没有听到号角声后,他们就一直坚守在阵地,一次一次抵御敌军。 就这样,他们坚持了一个半小时,可是始终没有听到那声号角声,这时敌军向他们发起大肆进攻,两名战士当场牺牲,其他几人根本顾不得情况,各自作战。 当常孟兰冲出重围后,也与其他战士失联了,他想要回到部队,可是始终都找不到部队的下落,无奈之下,他回到了老家。 但是与此同时,在他的心里埋下了深深的一根刺,号角究竟有没有吹响?是连长忘记吹了,还是他们没有听见号角声响? 因为是自己坚持与连长的约,所以他把战友的牺牲和失踪都归结到了自己的身上,他深感矛盾,因为作为一名军人,要服从命令。 于是,他开始寻找自己当年的部队,寻找战友,他要归队!一年一年的过去,他始终没有放弃寻找,四十多年的时光里,他辗转了多个城市和地区,始终一无所获。 直到48年后,也就是1996年,在帮助下,常孟兰终于的知道原来部队的后身,于是他千里迢迢赶去,也就是开头所讲的那一幕。 经过查实,接待他的这位年轻的团长查实了他的身份,在场的所有战士都为常孟兰感到无比尊敬,可是经查询,当年的连长在入朝作战后,牺牲了。 所以在常孟兰心中的那个疑问,始终是个未解之谜,他来到老连长的墓碑前,向连长报告了任务,不舍的离开了。 当部队想要将他送到荣军院安度晚年,也被他坚决的拒绝了,因为他找到部队并不是为了要什么优待,就是交差的。 常孟兰老人的事迹,让无数国人感到敬佩,这是一个实打实的中国战士,中国英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