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兜兜,开始阅读前点点“关注”,我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有趣的奇葩故事,感谢支持!
东晋王朝建立后,中原大地已然落入胡人之手。彼时,东晋皇室和大部分世族只想着偏安江南一隅,享受着江南的温柔富贵乡,全然没了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但总有那么一群爱国将士,他们心怀家国,把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当作自己毕生的使命。
所以,东晋从建立到灭亡,北伐的行动从未间断,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刘裕等人都曾挑起北伐的大梁。而在众多北伐行动里,祖逖、桓温、刘裕三人的北伐最为关键,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部部悲壮的史诗,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
祖逖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歌
祖逖(266─321),字士稚,出身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的西晋末年北方大族。他和刘琨曾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两人志趣相投,关系好得能同被共寝。每天清晨,只要听到鸡鸣,他们就立刻起床练剑,这就是“闻鸡起舞”典故的由来。他们心怀大志,渴望在这乱世中建功立业,恢复中原的太平。
永嘉之乱后,中原大地陷入一片混乱。祖逖心系家国,毅然率领亲党数百家渡江南下,在京口(江苏镇江)安顿下来。其实在东晋建国之前,祖逖就向司马睿提出了北伐的请求,司马睿虽然心里不太乐意,但还是任命他为豫州刺史。
建兴元年(313 年),祖逖带着部曲百家渡江北上。船行至江心,他击楫发誓:“祖逖若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那坚定的眼神、豪迈的气概,仿佛能穿透江水,直抵中原大地。
当时的中原,郡县系统早已崩溃,到处都是坞壁,就像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祖逖深知硬攻不是办法,于是采取了灵活的策略。他四处招抚坞壁,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赢得了许多坞壁主的支持。
同时,他又屡次击败石勒的军队,让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重新回到了晋朝的版图。祖逖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积极练兵、储备粮食,一心想要进军河北,彻底收复中原。
然而,晋元帝司马睿却对祖逖的发展心生忌惮。他担心祖逖势力越来越大,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于是,他任命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北方六州军事,让戴渊来节制祖逖。这就好比给祖逖套上了一个枷锁,让他处处受限。
祖逖眼看着北伐大业就要功亏一篑,心中忧愤交加,最终一病不起,死在了军中。祖逖这一死,东晋内部又接连发生了王敦之乱和苏峻之乱。朝廷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暇顾及北伐。
石勒趁机占领了河南,晋军只能被迫退到淮南,祖逖辛辛苦苦打下的北伐成果,就这么化为乌有了。这不禁让人感叹,一个英雄的壮志,就这样被朝廷的猜忌和内乱给无情地扼杀了。
桓温北伐:声威大震却难成大业
永和元年,东晋王朝任命桓温为荆州刺史,让他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桓温(312 - 373),字元子,是东晋的大将,出身龙亢(今安徽怀远)。他娶了晋明帝的女儿南康公主为妻,被封为驸马都尉。桓温野心勃勃,一直渴望通过北伐来建立不朽的功勋。
永和二年(346 年),桓温瞅准了成汉政权腐败、内部不稳的时机,率领大军沿着长江直上,浩浩荡荡地杀向蜀地。永和三年(347 年),桓温成功灭了氐人李氏的汉国,平定了蜀地。这一战,让桓温声威大振,成了东晋朝堂上的风云人物。此后,桓温曾三次率军北伐,一心想要收复中原。
永和五年,北方再度陷入混乱,桓温多次向朝廷请求北伐。可朝廷却对桓温心存戒备,生怕他功高震主。永和六年,朝廷竟然任命扬州刺史殷浩为中军将军、都督五州诸军事,把北伐的重任交给了他,想以此来对抗桓温。结果呢,殷浩根本不是打仗的料,大败而回,还被免为了庶人。这么一来,朝廷内外的大权就都落到了桓温的手里。
永和十年(354 年),桓温开始了他的首次北伐。他亲自率领步骑四万余人,一路势如破竹,连破氐族苻健的军队,一直打到了霸上(今陕西长安东)。
当地的百姓看到晋军来了,纷纷拿着牛酒前来迎接,十有八九的人都来了。那些年迈的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说:“没想到今天又能见到官军了!”可桓温的北伐之路并不顺利,由于军粮供应不上,他无法继续攻打长安,只能无奈地退返襄阳。
永和十二年,桓温再次北伐,这一次他击败了羌族贵族姚襄,成功收复了洛阳。隆和元年(362 年),桓温向晋穆帝建议还都洛阳,还提议让自西晋末年南迁的士庶人等一律返回故乡。
这本来是个恢复中原、重振晋朝的好主意,可上至皇帝,下到达官贵人,都贪图江南的安逸生活,不愿意北还,纷纷反对桓温的建议。桓温的一片苦心就这么被无视了。就在这时,前燕趁东晋大臣相互猜忌和牵制,趁机占领了洛阳。
太和四年(369 年),桓温发动了第三次北伐。他率领步骑五万人,一路猛进,大败前燕军,进抵枋头(今河南浚县)。可前燕得到了前秦的支援,截断了晋军的粮道。桓温没办法,只能退兵。在退兵途中,晋军又遭到了前燕骑兵的追击,死伤惨重,足足有三万人。
太和六年(371 年),桓温野心膨胀,竟然废掉了皇帝奕,改立简文帝,自己则以大司马的身份镇守姑孰,专擅朝政。不过,他也没风光多久,不久就病死了。桓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虽然声威大震,但最终还是没能完成北伐的大业,实在是令人惋惜。
刘裕北伐:最后的辉煌与无奈
东晋末年,北府将领刘裕逐渐控制了朝政。当时,占据山东地区的鲜卑慕容氏南燕政权,趁着东晋衰乱,屡次侵扰东晋边境。义熙五年(409 年)二月,慕容超在淮北大肆掠夺,刘裕决定兴兵北伐。
四月,刘裕率领水军从建康北上,沿着淮河,越过了大岘(今山东沂水北穆陵关)。第二年,他就攻破了南燕的都城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成功收复了青、兖两州,还抓住了慕容超,把他押到建康斩首示众。
义熙七年(411 年),刘裕又镇压了卢循起义军,平定了内乱。义熙八年(412 年),他先后消灭了刘毅,以及可能对他构成威胁的诸葛长民、晋朝宗室司马休之等人,清除了朝中的异己势力,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后方。义熙九年(413 年),刘裕西攻谯纵,成功收复了巴蜀。
义熙十二年(416 年),后秦主姚兴病逝,儿子姚泓继位,兄弟之间为了争夺皇位互相残杀,关中地区陷入了一片混乱。刘裕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率领大军分兵四路北伐后秦,进攻关洛。在途经黄河时,刘裕的军队击败了北魏军。
第二年,晋军就攻克了洛阳,一路推进到潼关。刘裕命令大将王镇恶直趋长安,姚泓抵挡不住,只能投降,后秦就此灭亡。晋军成功收复了长安,那些在少数民族统治下长达百年的汉族百姓,纷纷响应晋军的到来。
可就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留在朝廷坐镇的尚书左仆射刘穆之却突然病故了。刘裕担心政权会旁落他人之手,便留下次子刘义真镇守长安,让王修、王镇恶等人率领一万多士兵辅佐他,自己则仓促返回了建康。
没想到,长安留守军内部发生了内讧,夏主赫连勃勃趁机夺取了关中。刘义真被迫撤出长安,不过,自潼关以东、黄河以南直至青州都已经成为了南朝的版图,江淮流域也得到了保障。这可是祖逖、桓温、谢安等人经营百年都未能达到的成就。刘裕在朝廷中的声望也达到了极点,后来更是实现了禅代,建立了刘宋王朝。
北伐失利:多面困境下的无奈结局
纵观东晋王朝的北伐历程,虽然一次次地兴师动众,但北伐的军队每次都功败垂成,始终没能恢复中原、完成一统的大业。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朝廷对北伐将帅多方牵制。东晋王室害怕北伐的将帅功高难制,所以对他们百般限制、监督,根本就不肯充分信任和支援他们。就拿祖逖来说吧,他的北伐就受到了晋元帝的掣肘。
桓温一心想要还都洛阳,把晋朝的根基重新打牢,他多次上表请求,可朝廷就是不同意,上表了十几次都没得到批准。朝廷的这种做法,就像给北伐将帅套上了一个无形的枷锁,让他们根本无法放开手脚去战斗。
其次,东晋的世族大多苟且偷安。当时的皇室和南迁的北方世族,都把江南当成了人间乐土,整天就知道醉生梦死,贪图眼前的安逸,根本就没有什么大志向。有的大臣甚至还说:“田宅不可复售,舟车无从而得”,还都洛阳就等于“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
江南本地的望族受到朝廷的重用,他们也不希望皇室北还,因为那样会打破他们现有的安逸生活。而且,南北世族对寒族出身的将领更是多方排斥、处处牵制,这让北伐的将帅们举步维艰。
再者,东晋内乱频连不断。东晋偏安江南,大权都掌握在重臣悍将的手里,这就导致内乱不断。王敦之乱、苏峻之乱以及桓玄篡立等等,这些内乱严重影响了北伐的根本大计。每次北伐刚刚有点起色,朝廷内部就出了乱子,北伐的将帅们不得不分心去应对内乱,这怎么能打胜仗呢?
另外,北伐的将帅中也有人心怀叵测。在北伐将领中,确实有不少忠义之士,像祖逖,他一心只为收复中原,为了这个目标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但也有像刘裕这样的人,他们有着很强的政治野心。
在北伐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区区权衡个人之利害得失,一旦觉得北伐对自己没有好处了,或者有更大的利益诱惑,就会放弃北伐。刘裕虽然北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他最后急着回去篡夺政权,导致长安失守,北伐的成果也大打折扣。
除了东晋方面的因素,北伐失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北方胡人的武功颇盛。五胡虽然各自为政,政权呈割据纷争之态,但整个北方都被他们占据了,势力十分庞大。而且胡人大多勇敢骠悍,战斗力很强,一时之间很难制服他们。东晋的军队在面对这些强大的胡人军队时,往往处于劣势。
东晋出了那么多北伐猛将,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这背后反映的是当时政局的糜烂。朝廷的猜忌、世族的苟且、内乱的频发、将帅的私心以及北方胡人的强大,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把东晋的北伐将帅们紧紧地束缚住,让他们空有一腔壮志,却无法实现收复中原的梦想。这段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在乱世中,个人的力量是多么的渺小,而国家的命运又是多么的坎坷。
看完文章的您有何感想呢?
快到评论区来分享吧!
期待在评论区看到您的精彩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