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肉身菩萨竟然是朱元璋的叔父!这张照片拍摄于解放前,地点在四川青城山,记录了悟空法师肉身像的照片,他于元末出家,曾经周游西藏,印度等地,并且取回了真品《贝叶经》,经历跟我国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有相似,而《西游记》成书在明末万历年间,那么很可能作者对此有所借鉴。 在远离尘嚣的四川青城山深处,有一个古老的佛塔静静矗立,佛塔内供奉着一尊金身肉身菩萨,这就是著名的悟空法师肉身像。悟空法师,本名朱五六,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凡的僧人,更是朱元璋的叔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他的肉身不腐之谜,至今仍让人感到震撼。 朱五六出家为僧后,被赐予“悟空”这个法号,这是对他深厚佛法修为和智慧的认可。悟空法师不仅在中国境内传播佛法,还远赴西藏、印度等地,历经千辛万苦,取回了珍贵的《贝叶经》。这部经书在佛教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悟空法师的这一壮举,使他在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悟空法师的行踪和经历,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故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游记》成书于明末万历年间,不难想象,作者可能从悟空法师的事迹中获得了灵感,将其融入了小说之中。 朱五六晚年圆寂后,他的遗体经过长时间而未见腐坏,这在当时和后来的僧侣中被视为圣迹,认为是他高深修行的结果。为了纪念悟空法师,后人为他塑造了金身,并建立了佛塔进行供奉。这座佛塔和金身成为了当地佛教信徒的重要朝圣地,传承了600多年,成为了中国佛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青城山的清晨,薄雾缭绕,古老的佛塔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庄严而神秘。这座历经六百余年风雨的佛塔,见证了无数的晨钟暮鼓,也承受了历史的风霜和战火的洗礼。在解放后的动荡年代,这片神圣的土地也未能幸免于难,佛塔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毁。岁月的痕迹在塔身上留下了裂痕,部分结构也显得摇摇欲坠。 佛塔内供奉的悟空法师金身肉身菩萨,同样未能完全避免这场灾难。原本光泽亮丽的金身表面,因为多次不慎触碰和缺乏妥善保护,出现了斑驳的痕迹,一些细小的装饰也遗失了。尽管如此,悟空法师的金身依然保持着肉身不腐的奇迹,展现出超凡脱俗的僧人本色。 尽管历经磨难,但每当日出之时,依然有信徒们虔诚地来到佛塔前,他们或跪或立,双手合十,默念着经文,为悟空法师祈福。他们中的许多人,是从祖辈那里听说悟空法师的事迹,对于这位肉身不腐的高僧,心中充满了敬仰和崇拜。 在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上,青城山的僧侣们以一种近乎仪式的方式,每天清晨都会对悟空法师的金身进行细致的清洁和保养。他们用最柔软的布料轻轻擦拭金身的每一寸肌肤,确保不留下任何尘埃。即便是金身上的斑驳和瑕疵,也被僧侣们视为历史的烙印,以最大的尊重和谨慎对待。在这个过程中,僧侣们的动作都显得格外缓慢和庄重,仿佛是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此外,僧侣们还会定期为金身更换袈裟,用最精致的绸缎覆盖,确保金身的庄严不受任何影响。即使是寺院内部的装饰和供品,也都被精心安排和维护,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严的氛围,使得每一位来访者都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宗教庄重感和历史沉淀感。 当游客或信徒向僧侣们询问有关佛塔和悟空法师的故事时,僧侣们总是会停下手中的工作,用一种平和而又充满敬意的语气,详细地讲述悟空法师的生平和他留下的佛教财富。他们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一段历史,一种信仰,一种对于佛法深深的虔诚和敬畏。僧侣们的话语之中,没有对过去苦难的抱怨,也没有对现实困境的悲叹,只有对悟空法师无尽的尊敬和对佛法的坚定信仰。 这种从心底涌出的尊重和信仰,让每一位听众都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和感动。即便是那些对佛教没有太多了解的游客,也会被僧侣们的诚挚和对悟空法师事迹的虔诚所打动,进而对佛教文化产生敬意和兴趣。 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佛塔已经不再年轻,悟空法师的金身也经历了风雨的侵蚀,但这些故事和僧侣们不变的信仰,却像一股清泉,持续滋养着这片土地和来访者的心灵。在这里,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佛教文化的深邃和博大,更能感受到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激励着每一个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