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你一定要带着内容意识去看《奥本海默》! 带着内容意识去看《奥本海默》,会拓展你的

你一定要带着内容意识去看《奥本海默》! 带着内容意识去看《奥本海默》,会拓展你的审美天花板。

所有你在自媒体中有意无意用到/看到的内容技巧,诺兰都给了你三倍五倍十倍。

1️⃣三幕结构:

《奥本海默》基础结构很清晰:原子弹前,原子弹中,原子弹后。

特别值得学习的,是人物“价值变化瞬间”的选择:这种选择带着一种叙事排序的战略意义。

诺兰用了与将军谈话,原子弹首次试验,广岛投放原子弹后大学讲话,来作为最关键的价值变化瞬间,切分人物的三幕。

做自媒体时我们常常会搞人生变迁叙事体,例如我的十年。制胜关键,也是价值变化瞬间的选择:并非事件有多激烈,而在于变化有多深刻。

2️⃣双视角:

《敦刻尔克》用了三个视角,《盗梦空间》是五个梦境层级,《奥本海默》用了两个视角:

彩色,用奥本海默的视角讲故事,可以深入他的内心;

黑白,用路易斯的眼睛讲故事,呈现奥本海默无法触及的人物与波折。

自媒体中,但凡用了超过一个视角,80%都爆款:早年的疯产姐妹,一直没创作瓶颈的田田小阿姨,或者对话中的暂停。

多视角是提升信息密度的大杀器。

3️⃣动机型对话

乍一看《奥本海默》是对话驱动,看一会儿你发现是动机驱动。

几乎所有对话都携带动机指向行动。你不会觉得冗长沉闷,反而自行脑补不少行动场面。

口播博主(包括我本人)最大的忌讳是,对着镜头一顿输出,全是“阐释型对话”,用户看不了5秒就跑掉。

一定要在对话中携带动机,携带行动!自媒体这个被5秒完播统治的世界,更得长上这个记性!

4️⃣场景密度

自媒体上有一种单一场景自成爆款的“奇观”,各种10秒短视频大爆特爆。这也是很多人说“啊,随随便便拍就容易火。”

这些单一场景爆款可能是随便拍的,但是火的原因并不随便:它们信息密度极高。

《奥本海默》是怎么给你上这一课的?

电影中的场景全部都像吸满了水的海绵,携带了前后语境的信息,非常饱满紧密衔接。

🔷最后是个观影小体会:

很多人抱怨《奥本海默》里的情爱戏没必要。

如果你真的跟“知识分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谈过恋爱,你就会明白,头脑试探、推拉、交互与高潮,比单纯的肉体吸引让人流连百倍。

性本身就带有仪式感,叠加了智识的性,好像带了神性。

诺兰将奥本海默最著名的梵文引用“而今我成了死神,成了世界的毁灭者”放在性爱场面中说出,让这句话潜意识化、仪式感化、神性化了。